古籍里的美食三嗯,一个四月的青团

四月的成分

《诗经名物图解》

你是人间四月天,那人间四月天到底是啥样的?

在我看来,四月是由春雨、泥土、百花、樱桃、青团组成的。

之前我们说过,春天是个采摘野菜的好时节。

到了四月,很多野菜也都渐渐变老,不再鲜嫩,但是有一种“野菜”正是好时节。

它的用途非常的广,不光可以入药,还能用来洗浴,抑或是驱虫镇宅,更能做出美味的青团,这一“万能青”便是——艾草。

两手准备

四月前后,青团的广告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找准任何你想要逃过一劫的空隙,向你招手呼唤。

你很难去拒绝一个四月的青团,就像你很难去拒绝一个正月里的元宵。#一口青团吃春天#

四月的青团,带着艾草的幽香,以为第一口会是艾草的苦涩口感,可事实却出乎意料。

艾草的苦涩,被恰到好处的蜂蜜和糯米粉温柔绑架,那如果还是觉得苦怎么办?

没关系,青团也做了两手准备。

当苦味想要试图通过味蕾传达到你的大脑时,当你刚要说出那句“怎么有点苦”之时。

馅儿说:闭嘴。

馅料,便是青团用来中和苦涩的第二手准备。

四月的味道

传统青团一般以豆沙或者芝麻馅作为馅料,绵密而甘甜的口感,让艾草的苦味变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味。

你不会觉得那是一种苦,你会觉得这是春天在四月时的味道。

除了传统馅料,青团现在还拥有了更多新口味的馅料,比如咸香可口的蛋黄肉松馅儿、馥郁拉丝儿的芝士流心馅儿等等。

青团除了是四月的月令美食,也被作为清明节的节令美食。

那么作为节令美食,青团在我国就肯定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

关于青团的记载,我们还要先从青团的原料“艾草”来说起。

彼采艾兮

《诗经·王风·采葛》

关于人们采食艾草,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王风·采葛》中记载: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意思就是:

“这个姑娘在山下采艾草,一天不见她,就好像已经三年没见到她一样漫长。”

可见采艾草,在当时先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件非常常见的活动。

药食同源

众所周知,艾草是一味中药。

但,讲究一个“药食同源”的中国人,是不会让中药只是药而已。

我们都知道,艾草味苦,那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肯定有自己的办法来化解这一味。

青团,也就出现了。

《本草纲目》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

大意就是:

春天采摘鲜嫩的艾草做成一道菜,或者把艾草和面粉混合,做成像是馄饨那样内里有馅儿的艾草团,可以治疗一切鬼邪毒气,还可以治疗因为受寒于肠胃引起的痢疾。

后来,根据大家的口味不一,青团的形状和馅料也都变得越来越“定制”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需要艾草来作为主要原料。

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在青团这道美食上,得到了很立体的诠释。

笼屉戏法儿

青团的做法,网上一搜便能搜出无数个菜谱出来。

但,每个人的味蕾,都在追寻小时候的那一口味道。

童年的青团,是奶奶笼屉里的戏法儿。

将煮沸舂好的艾草渣,用一块既用来箜饭、又用来裹卷饼、还用来压豆腐的多功能棉纱布包裹起来,慢慢挤压出绿油油带着浓浓草药味的艾草汁。

在艾草汁里加入碱水,那个时候的碱水很多都是加入食用石灰水或者是草木灰沉淀之后的水,这一步是为了更好地祛除艾草的苦涩。

之后便是和糯米粉的完美糅合,揪出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团子,加入调好的豆沙或者芝麻馅儿包好,上蒸。

揭开笼屉的那一瞬间,人间氤氲。

一片模糊中,隐隐看到奶奶捧着刚做好的青团,递给了守在灶火前的你。

人世间的烟火气,从那一刻便在心里有了属于你的标准。

祝你我

人间四月芳菲尽,却有青团正当时。

祝你也祝我,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还能吃到童年的那一口标准。

《诗经名物图解》

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细井徇/细井东阳撰绘,主要内容为《诗经》辅配百余幅精美古画。大约绘制出版于嘉永元年()。

《诗经·王风·采葛》

《王风·采葛》出自《诗经·国风·王风》,共三章,章三句。《采葛》,极言思情迫切的诗篇。诗篇的第一句以采葛、采萧和采艾起兴,以葛萧之物的茂盛引发思情的迫切。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于嘉靖三十一年(年)至万历六年(年),历时27年、三易其稿所著的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学大成的中医典籍,属《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更多古籍资源,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

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