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看中国食文化的变迁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劳动人民充满烟火的日常。也体现了人们对丰衣足食愿望的憧憬。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记载着餐具的变迁,饮食种类的变化,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绵长而又厚重的特点。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展示出人文智慧以及科学思想。

一、食器的变化

食器作为盛食物的器具,很早以前就有文献的记录。《礼记·少仪》中记载了:“食器不刻镂。”《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食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材质和种类。人类在保存食物和利用火的技术之上齐头并进,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餐具器皿盛放熟食,甚至出现餐具煮熟食物的做法。钟鸣鼎食中的“鼎”就是在这一时期登场,在《说文》中鼎的解释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鼎”字的上端是鼎的双耳,中间为腹部,下面是三足,从中可见,鼎腹圆隆膨大,支撑之足有力稳健,抓持双耳尖乖步有形。金文的形体稍有变化,腹内增添了两横,表示“鼎”的外部图案,也可视作烹煮的食物1。鼎除了烹煮食物,后来逐渐成为祭祀时盛肉的器具,由此升级成为贵族的庙堂礼器,由于祭祀的特殊性,使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礼器。而无足的鼎被称为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在古代也被当作一种刑法。

甗,蒸煮器。下部煮水以产生蒸汽的称为鬲,上部蒸食物的称为甑。鬲和甑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商、西周时甑、鬲多为合铸;春秋时多分铸,甑底即为箅,使用时套合在一起。其功能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用的蒸锅。河南博物院收藏了一件商代晚期“好”汽柱甑形器,它是最早的汽蒸铜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商代晚期妇好三联甗,此器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是前所未见的商代大型炊具,迄今为止国内仅发现这一件。

总的来说,食器的演变,背后承载了不少的历史,因为它既反映了我们对于文化与审美的追求的改变,同时也不断的展现出中国人的冶炼技术越来越好,我们古代科技的不断前进。

二、主食的种类

粮食地位的提高、数量的增多,决定了农耕民族以粮食及其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饭和粥是常用主食。主食的原料种类多,有米类、麦类和杂粮类。《食部》涉及的米类有粳米、籼米、糯米及以之为原料的米制品和米粉制品。麦类有小麦、大麦、燕麦及其粉制品。饭,是所有熟食制品的总称。2关于主食,当以五谷为主,而这五谷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稻、黍、稷、麦、菽,另一种说法为麻、黍、稷、麦、菽。两种说法中都有黍、稷、麦、菽,可见他们流传之广,而在它们中稷的地位最高。

稷,《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稷,五谷之长,从禾畟声。”可见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当作百谷之长。后来稷由百谷之长演变为五谷之神,和土神合称“社稷”,东汉的《白虎通》一书中这样说道“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这句话指出了稷的重要性。皇帝为天下人求福祉,但是人没有土地就没有容身之地,没有谷物就没有食物,但是五谷这么多不能一一祭祀,于是就封“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首用来祭祀,后世经过演变就有了江山社稷一说。

黍是中国北方旱寒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黏小米,它是制作粘豆包的主要原料。在古代,黍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从黍的字形可以看出这一特点,“黍”字写作,画的是一枝散穗的庄稼,旁边都注上水的形状,说明这种庄稼可以酿酒。《说文解字》:“黍,从禾,雨省声。”许慎又说:“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麦,《说文》解释为:“麦,芒谷。”麦有大麦,小麦之分,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始于汉代,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小麦依旧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粮食作物。“菽”为豆类的总称,《诗经·小雅·小宛》有言“中原有菽,小民采之”。

米是粟实去壳之后的成品,加工熟后,就可食用,能食用的从“米”旁的字很多,如“粮”、“糗”、“粥”、“饼”等。粮、糗都是古代制熟后的主食,这两个字各有所指,意思很不一样。“粮”又写作“米量”,它是专指旅途中所带的熟食。“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行道曰粮”,从“量”,正是因为路上的粮要按人数、路程、天数和负载量事先算好的缘故,“计量”的“量”是它的源字。“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皆为行道也。”糗,类似今天的速食制品,有的是指炒熟的米,有的也指炒完后磨成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糗,熬米麦也。”段玉裁认为:“捣熬谷不同者,黍、粱、上小、麦、皆可为糗。”“熬者,干煎也,干煎者,也,米豆舂为粉,以坋饵餈之上。”3粥,古代也称“糜”“饘”“餬”。煮饭时,稠一些叫饘,稀一些称粥,《尔雅?释言》:“餬,饘也。”据所用材料不同,制作出来的粥各有名称。饼是我国古代面食制品的总称,一般为扁圆形,《说文解字》:“饼,面餈也。从食,并声。”。古代的饼是把麦或米捣成粉状,加水团成的,麦粉做成的叫饼,米粉做成的叫粢。

三、水果的丰富

水果也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以其独特的风味迎合了人们的口味,主要有杏、梅、橘,瓜等,以瓜为例,小篆字形,两边象瓜蔓,中间是果实,是藤上结瓜的形象。4瓜的种类有很多,以香瓜和西瓜为例,香瓜是我国最早利用为果品的瓜类,《齐民要术》中称为“小瓜”,以别于冬瓜,最早在《礼记》中有了对吃瓜合乎礼法的要求。西瓜原产于非洲,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所以称之为西瓜。《农政全书》中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结语

从文字看古代的食文化不仅反映出中国烹食文化的发展,还反映出中国对外交流的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几千年前的手工业水平。虽然相对于如今而言,古人的饮食是粗糙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在努力提高自己的饮食水平以及在丰富食物种类所做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