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难受死了!真的等不了了!”
毫无行医经验的李时珍踌躇道:“那我试试吧”。父亲回到家看到药方,惊出一身冷汗!
李时珍出生在医药世家,可当时,郎中的地位十分卑微,李言闻更希望儿子专心学习考取功名。事与愿违,李时珍14岁中了秀才之后,再无成就,三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李时珍一心热爱医药学,从小就跟随父亲行医,处处留心学习,耳濡目染下,也懂得了不少医理。
一日,医馆来了两个病人,其中一个肿着眼睛,另一个腹泻不止,二人痛苦难耐,可凑巧李言闻带着大儿子出门会诊了,只留下李时珍一人在。他对二人说:“我父亲外出会诊,晚上才能到家,二位恐怕还要再等些时候。”
谁知二人难受的出了一身汗,还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痛苦地哀求李时珍:“不行不行,等不了了,我们是在太难受了,你是大夫的儿子,求求你了,救救我们吧!”
虽然李时珍具备很多医学知识,但他并没有真的实践过,医者要谨慎,李时珍有一些纠结。但是抬头看到两位病人痛苦渴望的眼神时,忍不住心软,于是,他对二人说:“要不这样,我先开个方子,你们回去试试。”
那俩人自然同意,拿着方子就离开了。
晚上,李言闻回来看到桌子上留下的药方,心一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儿,连忙询问儿子是怎么回事。李时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一遍。李言闻紧张的拿起药方细细查看,忐忑的心终于定了下来,这小子不仅读了许多医术,还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取舍,对症下药,方子开的着实不错,李言闻心中又高兴又惊喜。
谁知,郎中委屈地说:“天地良心,我开的药方没问题啊!”说着就把药方拿给李时珍看,煎药的药罐也递了过去。
李时珍抓起药渣,闻了闻之后又尝了尝,仔细对照过后,发现有一味草药不对。李时珍起身拿起药渣和方子告诉众人:“医书上把这两味不同的草药混为一谈了,所以许多人都被误导,才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众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感叹了一会儿,既然这江湖郎中也是被书误导了,没办法呀,只能把人给放了。
不久,又出现了用错药的事情,是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看病,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可病人服药后未见好转,竟然还因此送了命!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本是想着喝药补补身体,谁曾想却因为喝药搭上了性命!原因就是医生给他开的药里放了一味叫黄精的补药。
深究才知,这几味药,在古书上都被说成是同一种药了,但它们的药性和毒性是并不相同的。
李时珍意识到,虽然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错误,如果不更正,大夫们一直以此为参考,后患无穷。
于是,李时珍萌生了整理各类药草属性的想法。
嘉靖三十年,医院任职。皇宫的珍藏典籍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领域,为他编撰《本草纲目》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嘉靖三十七年,医院的工作,回到家乡以创立了东壁堂,开始坐堂行医,对药物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历经27年的积累尝试,李时珍终于完成了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由于药物混杂,药物的生长情况和形状很难确定,尽管古医书有些记载,但也都是书与书之间来回抄写,更是混乱。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北方有一种花,叫做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
听闻此事,李时珍收拾行囊,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寻找曼陀罗花的路程。他翻山越岭去了好多地方,终于在武当山发现了曼陀罗花。为了更加了解曼陀罗花的性能,他亲自尝试,记下这种花的毒性和产生的症状,并且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起不到解毒作用的,但是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他为了弄清楚曼陀罗如何能达到麻醉的作用,以身试药,一点一点的增加剂量,最后得出了研制麻醉的最佳剂量,并在书中详细介绍。
他所编写的《本草纲目》首创了植物分类法,并且图文并茂,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而且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新阶段。
李时珍尝百草的事迹世人皆知,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山人、渔翁、农夫、猎户,都是他的老师。
他的创新勇气、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精神品质!
文:芝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