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年-年),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是中国明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药圣”。他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年),逝世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年),享年75岁。
李时珍画像《本草纲目》诞生始末李时珍认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幼出身医学世家,出于对医学的热爱使他决定弃儒从医,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研习本草,悬壶济世。
作为一名医者,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中和阅读各类古人医学典籍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错误,很容易对其他医者行医造成误导,于是他决定重新编撰一部本草书籍。
李时珍从嘉靖三十一年(年)开始着手编制,历时27年,其间多次离家前往湖广、江西、江苏等地考察,通过实地调研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在万历6年完成初稿(年)后,三易其稿,经过十来年的修改,终于在万历年间(0年)完成的万字巨著的《本草纲目》。经过三年后(年),李时珍逝世,未能亲眼见证《本草纲目》正式刊行。
又经过三年(万历二十五年,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该书的重要意义《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从该书具体内容上看,记录药物多种,方剂多个,基本上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达尔文把它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在这部非常讲究切用的医药著作中,李时珍用他缜密的思维将本草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书中所有的理论与方药都服务于治病救人。这部巨著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中草药信息,还包括了对动物、矿物等其他自然物质的描述,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草纲目》的具体内容李时珍的贡献李时珍的贡献不仅限于医学领域,他还对博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这些标本和描述为后世的博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李时珍采药图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医学、药学和博物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和尊重。特别是郭沫若曾为李时珍墓碑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这是对李时珍医德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李时珍医德思想的崇高评价。#观点创作营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