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干燥鳞茎。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明确将浙贝母与川贝母分开,引《百花镜》谓:“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微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又引叶斋云:“宁波象山新出贝母,亦分二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药物出产辨》云:“浙贝母,产浙江宁波府。”为浙江著名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主产于浙江鄞州、磐安、象山,江苏大丰、海门和安徽广德、宁国等地。
2.牡丹皮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栽培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四声本草》记载:“和州(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地)、宣州者并良。”《日华子诸家本草》曰:“巴、蜀、渝、合州者上、海盐者次之。”《本草品汇精要》称:“道地巴蜀、剑南、合州、宣州(今安徽皖南一带)并良。”据《铜陵县志》记载,铜陵引种栽培牡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见,本草记载牡丹皮的产地有安徽、四川等地。现牡丹皮主产于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等省,以安徽铜陵的凤凰山为道地产区,习称“凤牡丹皮”。经研究发现,“凤丹”来源于P.ostiiT.HongetJ.X.Zhang,从源头上澄清“凤丹”的种质,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地道药材。
3.茯苓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古代药用茯苓以野生资源为主,人工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年前南北朝时期,至明代中期才在湖北、安徽、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区形成较大规模,成为中国最早的茯苓栽培产地和传统道地产区。现茯苓主产于湖北罗田、英山、麻城,安徽金寨、霍山,云南丽江、玉龙,河南商城、新县,四川米易、德昌、会理等地,其中栽培者以安徽产量较大,称为“安苓”,野生者以云南质量为佳,称为“云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