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黄帝食玉
很明显,在《西山经》中描述的黄帝,具有极为浓郁的仙化色彩,这一点我们从他吃的食物上就能看出来。因为在一般人眼中,神仙大多都是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存在,而黄帝吃的东西更是不一般,吃的叫白玉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这种白玉膏,并不能单独存在,而是由峚山之上的白玉中所生出。不仅如此,白玉还有更加神奇的特性,它不仅可以生出玄玉(黑色玉)。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锺山之阳。此外,将白玉播种之后,还能长出名为“瑾瑜”的美玉,这种玉鬼神可飨,君子可服,拥有辟除不祥的神性。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可以看到,峚(密音)山上的“白玉”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符号,事实上也从来没有一种颜色的玉能够与白玉相媲美,白玉所代表的不死神性与成仙得道对后世影响极深。02白玉为食
可能正是由于黄帝在后世被尊为人文初祖,汉代又盛行黄老之学,因此黄帝爱吃的白玉膏,也在淮南王刘安手中重新焕发生机,豆腐——这个如今寻常百姓都能吃到的美食就这样应运而生。明代的李时珍就认为豆腐正是刘安所发明,在其《本草纲目》中有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实际上,豆腐的外形也像极了白色的玉膏。所以,在很多明代人的诗词中,也经常用这样的词语去表达吃豆腐时的美妙体验:“霍霍磨昆仑,白玉大片裁。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催。”说是把这生于昆仑上的白玉(豆腐)大片地切下来,不论是拿来香煎还是烹煮,都非常美味,一点也不担心人老了牙齿会咬不动。而“玉食”这个词,也在文学典籍中经常出现,比如什么锦衣玉食、朱门玉食等等,其实都是和《山海经》中黄帝吃玉膏的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03白玉通神
白玉在《山海经》中显然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从统计数据来看,所记多座产玉之山,只有16座是产白玉的,甚至还有单独的一座山,就叫做“白玉之山”。那么为什么白色的玉会在众多玉色中脱颖而出?如果我们从峚山上产的白玉描述来看,像极了昆仑山和田玉的特性。比如其中的“坚栗精密”,就是说白玉硬度高且密度大;而“浊泽有而光”,就是有温润的油性。众所周知,昆仑山又是一个特殊的神话符号,其上有西王母仙境、又有长生不死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白色玉石也就和不死神药之间可以划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