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在本草纲目中出现,它究竟是何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4023356023855&wfr=spider&for=pc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话:“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书中提到的“肉芝状,乃生物也”,指的就是“太岁”。在我们的认知中,“太岁”还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肉灵芝”。

众所周知,灵芝是可以吃的,而且很珍贵,平常人是很难享受到的。既然“太岁”有肉灵芝的美誉,那它是否也可以吃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经把它收入“菜”部“芝”类,是可食用,可入药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年关于“太岁”的报道其实有很多,但人们始终对它知之甚少,潜意识中只知道它很值钱,只要得到一个“太岁”,那就可以卖个好价钱,直接衣食无忧了。

而且经过艺术的渲染之后,“太岁”的形象是令人恐惧的,特别是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那模样和恐怖片里面的妖怪差不多,触手长满了全身,龇牙咧嘴的貌似永远都吃不饱,反正看起来让人掉落一地的鸡皮疙瘩。

再加上民间有语:“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里直接把“太岁”的地位和威慑力增加了无数个等级,言下之意“太岁”在的地方,任何人都休得放肆。

“太岁”不仅充满了神秘感,而且还“其性大凶,触之不祥”,从我们了解的“太岁”长相和习性来看,在古人眼中,此物并非吉祥之兆,人人皆对它避而远之。

在古人生活的年代里,毕竟科学技术有限,这也导致他们的认知被限定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要想真正了解“太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组成的,还得依靠科学的力量,借助现代化的仪器来进行分析。

年前,李时珍在自己的著作《本草纲目》中,把“太岁”称之为是一种生物。既然是生物,那就应该是动物,植物,或者是微生物中的一种。

要研究“太岁”其实并不难,因为在全国各地经常有人发现“太岁”,或者是类似“太岁”的东西。

比如在年9月29日时,四川成都金堂县赵镇江源村9组的村民钓到一个貌似“太岁”的东西,其重量达13斤。同样是在年,10月29日的时候,在城阳区一家名为俏红楼的火锅店内,人们见到了一个活着的太岁。这个太岁是其老板花了50万元从一名枣农手里购买的。

家住福建泉州的韩先生反映说自己就有一个千年太岁。这个物体更像是一半的木桩,表面布满了类似于血管的突起。

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很多,比如年6月,河北香河县安平镇村民发现太岁,重达80公斤。

再比如年7月,北京房山区西营村村民任思远发现太岁等等。

这些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太岁”事件,足以证明太岁是广泛分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再加上“太岁”一直被渲染能够轻易卖出百万元天价,还能延年益寿,这也导致众人对它既害怕,又垂涎欲滴。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学问,是我们了解和学习未知事物的前提条件。

要真正了解“太岁”,不能只听坊间传闻,还得靠科学来解释。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苏华对太岁进行了切片研究,发现它内部有核酸、蛋白质。按照这一结果来看,李时珍说“太岁”是生物,是正确的。

“太岁”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那是因为在它的身体中有多种黏菌,还有霉菌、酵母菌、藻类以及其他细菌。神奇之处在于黏菌能够像变形虫一样改变原生质团形态,所以“太岁”才会呈现出我们看到的多种不同形态。

至于“太岁”有延年益寿的说法,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家们借助精密仪器对“太岁”样本进行研究时发现,太岁极有可能是地球早期的生物形态,但它体内的物质组成,“黏菌复合体”其实只是一些黏菌和真菌的共同体,是没有所谓的特殊效用的。

如果仅仅是细菌抱团组成的一堆物质,“太岁”可能还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模样。在科学家们联合组建的实验室中,大家对“太岁”身体组成的另外一些“不明物质”进行了专业又系统化的研究。

结果发现占“太岁”体重三分之二的物质居然是“聚乙烯醇”,这可是一种化学原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这样的研究是有很大作用的,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太岁”的真面目,是由黏菌、真菌、聚乙烯醇、多糖等构成的生物。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太岁”是没有延年益寿的作用的,而且有一些被发现的“太岁”体内还有被环境污染的迹象,所以不要随意食用。

距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已经过去了年,如今科学家借助专业的知识和精密仪器,解开了这个神秘的谜团,让我们眼前豁然开朗,终究还是科学的力量最强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