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脑袋花,去年见到它时,如见一幅特乡土特远古的图画,今年再见,美丽依然。
漏芦,这名字大家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其实它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长得不高,叶子粗厚,上面有细小的绒毛,而它的花一般是紫红色,也有淡蓝色。有些地方也管它叫榔头花或者鬼油麻等,也许有许多人见过漏芦,常常出现在身边,但却不知道它叫什么。而漏芦,其实不仅仅是山野中不起眼的小草,它还是一味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材。
漏芦不仅是一种有名的药材,最惹人注目的还是它那奇特艳美的大脑袋。那么巨大的花序,被一枝袅娜的花亭高高擎起,众多的筒状花,紫红色,先端5裂,长长的裂片,丝丝缕缕,将一个大脑袋装扮成一个美丽的绒线球,非常温暖柔软的感觉,再看那硕大的总苞,一层一层,像是蜡质的,又像是膜质的,呈现出华丽的紫褐色,这简直就不是什么总苞,而是将薄片的玛瑙镶嵌在翡翠上做成的工艺品。
整个花序,无一处不美丽,无一处不精致,每回看见,我都会疑惑地凝视半天,心里问着自己:它真的是野花吗?为什么通体的贵气和仙气?像是上天逃逸的仙子,流落人间了。山崖、路边、草地上、林荫下,不时能看见美丽的大脑袋,一个,两个,三个……甚至一小丛,摇曳在初夏的时光里。
漏芦,又称榔头花、野兰、鬼油麻、大口袋花、大脑袋花、和尚头、郎头花、土烟叶等,为菊科漏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中以及东北等各省区,常生长在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桦木林下、路旁向阳处。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性寒、味苦咸。清热解毒、排脓消肿和通乳。
作为中草药的漏芦指的是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干燥根。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在长相上稍有不同,祁州漏芦的干燥根是圆锥形或破裂成较大的块状,多扭曲,外皮是灰褐色或棕黑色的,轻而脆,易折断,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禹州漏芦的干燥根则呈圆柱形,上粗下细,稍扭曲,外皮灰褐色或灰黄色质坚,不易折断。另外,祁州漏芦的味道臭而且奇异,味道微苦,禹州漏芦则不臭,味微涩。虽然有所区分,但《中国植物志》已经将它们合并了,我也懒得区分了。
漏芦最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其“味苦咸、寒,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首先,漏芦的味道是苦而咸的,可以治皮肤病,可以治痤疮痔疮、可以通乳汁,服用之后还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益寿,可见当时的中医对漏芦的功效十分肯定。
南北朝时,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漏芦:“味苦、咸、寒,无毒。主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可见对漏芦的主治病症的描述与《神农本草经》基本一致。
《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的:“其苦、咸,寒,无毒。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漏芦苦且咸,但良药苦口利于病,漏芦在治疗皮肤热毒、痔疮、湿邪痹症、通乳汁等方面的作用一直都受到医学家们的肯定,尤其是皮肤病,服用漏芦汤十分有效。
关于漏芦就介绍到这里了,你认识了吗?这种植物,山里很多,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对皮肤病也很有效。请您识别,若山中遇见,别当杂草。“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