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恶性传染病称为“瘟疫”,已知的瘟疫种类很多,如天花、鼠疫、霍乱、斑疹伤寒、伤寒、麻风、疟疾等等。根据《中国救荒史》上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发生瘟疫的次数分别是: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的人数看,最为严重的是金朝开兴元年()的大瘟疫,汴京在50天内死90多万人,还不包括因为贫穷不能下葬的人。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古人是怎么防疫的呢?
1、隔离病人
据云梦睡虎地秦简上的内容,在战国时期,对传染病已经有了隔离的立法。“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这说明对于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用于隔离病人的收容所。汉代继承了这一防疫措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夏,“郡国大旱,蝗”,当时疫情严重,患者多,平帝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晋朝时也有隔离的规定,据《晋书王彪之传》,“永和末(公元年)多疾疫,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意思是,一旦有朝臣家染上时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南北朝以后,这种隔离政策,一直是一个制度。
2、药物防疫
东汉马援出征交趾时,军中出现瘴疫,军医发现薏苡仁能在一定程度预防瘴气,令将士食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治疗和预防传尸病(肺结核),可服用金牙散;“绛囊盛带之”可驱辟秽气。元代滑寿在《麻疹全书》中提出:在麻疹流行季节,可服用消毒保婴丹等预防。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列有“屠苏酒”方,“饮此酒以辟瘟疫邪气”。
3、饮食卫生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记载:“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这就告诉人们要重视生活环境和饮食卫生。宋代庄绰在《鸡肋篇》中说:“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这是强调注意饮水卫生。
4、环境卫生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药方》中有“常习不唾地”,这是强调不要随地吐痰的。宋代周守中的《养生类纂》载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移气,不生瘟疫病。”清朝王孟英在《霍乱论》中说:“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时行,……故为民及有心有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直可登民寿域。”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能预防传染病。
5、种痘免疫
清朝《牛痘新书》载:“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不过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直接进行接种风险很高,“陈评事生一子,未几,种痘,夭”。北宋时期,用种痘术预防天花。年,康熙皇帝下诏在全国推广人痘法以预防天花流行。明朝万全在《痘疹世医心法》中写道:“至于疹子则与痘疹相似,彼此传染,但发过不再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