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药是李时珍成功的契机,善清有形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纵观中医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比如《本草纲目》这一举世著作就是顺应时势而成书,其中有一味中药就是李时珍成功的契机,让李时珍决心谱写《本草纲目》,此中药可以燥湿化痰,善于清有形之痰、无形之痰,还善于除顽痰、老痰。

这味中药就是天南星,源自于天南星、异叶天南星、东北天南星三种植物的植物根,最早的时候#中药#天南星是以“虎掌”为名,李时珍与天南星的渊源也是源自于这个名字,李时珍在一次诊治的过程中,按往常一样开方抓药,但是用药后不但没有转归反而让使用者奄奄一息。

李时珍百思不得其解,反复核对后发现,方中用了一味叫做漏篮子的中药,却被误用天南星,这是因为抓药的人将两种药材混淆,而古时候信息流通慢,对药材叫法存有偏差,名著《日华子本草》就有“漏篮子又名虎掌”的记载,就因为两者都叫做虎掌而造成了这个失误。

当时已有几百年没有重新修订过本草类全书,李时珍早已有了编写新典籍的打算,此事正是一个契机,让李时珍下定决心谱写了巨著《本草纲目》。而这一味叫做天南星的中药其实用途也有很多,虽然天南星有毒,但是在合理的炮制、配伍之后并没有毒性的显现,我们一起看一下天南星的用法益处以及如何处理它的毒性。

一、天南星除有形之痰。

在说天南星除痰的功用之前,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中医认为的痰是一种比较广的概念,正所谓“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说的就是痰的性质,而较为常见的痰也就是能咳出或者感觉在喉中的痰,它能看得到或者感觉得到,称之为有形之痰。

另一种痰是存在于理论中的,比如常提到的痰蒙心窍、痰阻经络等等,这些看不到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痰称之为无形之痰。中医认为两者的生成是同源的,但是表现却有所差距,比如有形之痰多伴有喘咳,更多的与肺有关。而天南星辛温而燥,可以燥湿化痰。

尤其是顽痰、老痰,普通容易祛除的痰一般用毒性小或者没有毒的中药,而其中甚者用到半夏,半夏的除痰之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但是天南星化痰之力功似半夏而温燥更强,因此祛痰作用可以说是更强。

因此顽固之痰伴有喘咳胸中闷的人,可用天南星、半夏、枳实,用以燥湿化痰,驱逐胸中年久的顽痰;痰多日久而湿痰壅滞,咳嗽痰多而白的特点,可用天南星、陈皮、半夏配伍;寒痰而咳嗽,痰的特点是清晰而白,可用天南星配伍肉桂、半夏;痰存在久了则可能郁久化热,从而表现出痰热咳嗽,可用天南星、黄芩、瓜蒌来清热化痰。

二、天南星除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的范围比较广,与各脏腑、经络均有一定的关联,天南星专走经络,善于祛除风痰而能止痉,因此最为常用的是三种表现。风与痰夹杂在头的位置,则会阻碍头脑中的清阳之气,表现特点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中叙述的那样,“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

比较常用的应对方法是天南星、半夏、天麻的组合,若是风痰眩晕而头痛不可忍受者,可以选用大一点的天南星去皮之后与炒茴香各等分,一起研磨成细粉,加入少许的食盐混合后加淡醋打成糊,搓成丸壮就可以用了,这个方法出自于《魏氏家藏方》,以“上清”为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了解。

风痰除了停留在头的位置,还可能停留在经络,这种情况下都是需要专业人士来应用,因为其表现就是半身不遂、手足满目、口眼歪斜,本着学术交流的态度我简单说一下,天南星、半夏、川乌、白附子的配伍方式,适合于卒中而不知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有声、痰气上壅之人,不论寒热、不论内伤息怒,或六脉沉浮,或指下浮盛,皆可用之。

三、天南星之毒的表现和解毒方法。

当前一般情况下不会使用生天南星,因为它的毒性较大,但是同科属的植物魔芋可以食用,却在外形上与天南星相似,甚至极少数的人会把天南星误认为是芋头,因此存在误食的肯能,误食后一般轻者喉咙中有烧灼感,口舌感觉麻木、流涎、张口困难;甚者影响生命;即使单纯的皮肤接触生天南星也会有痒、麻木的表现。

解毒的方法虽然自古有之,但是还是建议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专业人士,寻求医师的帮助,古人的解毒方法是生姜汁一百毫升直接喝下,之后每间隔四小时喝五毫升;第二种方法是生姜、防风、甘草煮水后一般漱口一般喝下;第三种方法是白矾研碎成末后冲下;第四种方法是食醋三十至六十毫升两份,一份漱口,一份喝下;若是皮肤上碰触生天南星,可用水或者稀醋来冲洗。

由此可见,白矾、生姜、甘草都可以解天南星之毒,因此当前使用的天南星都是经过这一类辅料炮制后的,即不改变其药用价值,又可以降低毒性。虽然如此,但也是因为天南星辛燥有毒的特点决定,阴虚燥咳之人、热极生风之人以及准妈妈不可用天南星或者含有其成分的东西,这一点望大家能了解并记住。

天南星虽然是有毒之物,但是中医“以毒攻毒”的策略也用它做出很大的贡献,李时珍谱写《本草纲目》也是以它为契机,其实不论中药材有毒无毒,合理的运用最关键,合理的炮制、配伍从而消除毒性也是中医传承者们需要学会的手段,若没有合理运用,养生之物也可能不利于健康,因此养生需要多学多了解,多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