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里,动物中的四大音乐家凤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音乐本来是人类玩的东西,这东西起源很早,到底什么时候有的音乐,现在实在是不能知道了。很多人对音乐的起源做过各种探讨,也没个定论。

但是根据古代的传说来看,音乐的产生受动物鸣叫声的启发很大,也就是说,动物才是最早的音乐家。这里面比较有名的,就是凤、龙、夔(kuí)、鼍(tuó)四大家,这都是见于古代典籍记载的,这里就给大家扒一扒。

一、凤

凤就是凤凰,当然详细地分就是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古书里多写作“皇”,《山海经》里称为“皇鸟”),据说是火的精灵,《春秋孔演图》里说:“凤,火精”,就是这个意思。它又是羽虫(鸟类)之长,所谓“百鸟之王”。

凤凰这种鸟类本身就善于歌舞,《山海经》里经常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帝王世纪》里也说凤凰“其饮食也,必自歌舞,音如箫笙。”

最主要的是,凤凰的鸣叫声符合声律,《韩诗外传》里说它能“律五音”,而古代的十二律,据说就是黄帝的乐官伶伦根据凤凰的鸣叫声创制的。

这个在《吕氏春秋·古乐》里有明确的记载: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其中的“阮隃”,据学者考证其实是“阢陯”之误,读为“昆仑”,《汉书·律历志》里正是作“昆仑”,也就是《山海经》等古书中的“昆仑虚”,《山海经·海内西经》里说昆仑虚上有凤凰、鸾鸟,显然作“昆仑”是对的。

伶伦就是听了凤凰的鸣叫声,发明了十二律,人类的音乐完善靠的就是它。此后,人类以十二律为基准,就创造了五花八门的音乐舞蹈。

伶伦最早吹的那些长短不一的竹管,就被改造成了排箫,据说这东西不仅是模拟凤尾的形状,还模拟了凤凰的鸣叫声,古代又叫参差、比竹、短箫、底箫、籥、籁等名目,是古代很有名的乐器,《楚辞·九歌·湘君》里说“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参差”就是排箫。

凤凰本身也好音乐,听到好听的音乐,就要飞来欣赏一番,《尚书·舜典》里的乐官夔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列仙传》里说萧史、弄玉吹排箫吹得优美动听,凤凰也来欣赏一番。可以说凤凰是动物中的首席音乐家。

二、龙

龙这种动物,古书里记载它与音乐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但是古书里经常把“龙吟”和“虎啸”并提,而古人认为,古代的重要乐器号角就是模拟龙吟之声。

《通典·乐一·乐序》里说:“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事物纪原》卷九说:“《通礼义纂》曰:‘蚩尤帅蜽与黄帝战,帝命始吹角作龙鸣以御之。’盖角肇于黄帝氏也。”

可见古人认为角这种乐器是黄帝创制的,其用途就是作“龙吟”或“龙鸣”以抵御魑魅魍魉,《黄帝内传》里则认为“玄女请帝制角一十四以警夜”。

还有一种乐器是笛子,《乐书》里说是孔子的发明,其原理是“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也是受龙吟的启发。

还有一种音乐就是“啸”,这玩意儿,就是今天说的吹口哨,最省钱省物料的乐器,据说还有世界口哨大赛,属于正规的音乐艺术。

古代也是一种专门音乐,《异苑》里记载“啸有一十五章”,其中“九曰龙吟,皆啸者闻而写之”,第九章是“龙吟”,是善于吹口哨的人听到龙吟而创作的。

在神话传说中,飞龙也是一位音乐家,《吕氏春秋·古乐》里说: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古代的风声貌似也是音乐的来源之一,所以古代的盲人音乐家瞽者,虽然看不见,但是耳朵好使,能辨识各种风声来创作音乐。

《国语·郑语》里载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有学者考证说这个“虞幕”其实就是虞舜的老爸瞽叟,他是一位盲人乐官。

飞龙也善于模拟八风之音,并作了《承云》之乐。到了《路史》卷十七《疏仡纪·高阳》里,这段记载就变成了:

“帝命蜚(飞)龙氏防八风之音为《圭水之曲》,以召气而生物,浮金効珍,于是铸为之钟,作《五基》《六英》之乐,以调隂阳、享上帝,名曰《承云》。”

是帝颛顼让飞龙根据八风之音创作了一堆音乐作品,说明飞龙在神话传说里也是音乐家之一了。《大戴礼记·五帝德》里说帝尧的时候“龙、夔教舞”,《孔子家语·五帝德》里则说“龙、夔典乐”,龙是和夔并称的乐官之一。古书一说是帝颛顼时的飞龙,一说是帝尧时的龙,不过是神话的异传而已。

三、夔

“夔”本来是一种动物,《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说: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根据这个记载,所谓的“夔”应该就是海象、海狮、海豹之类的海兽,它没有腿,两条后腿已经蜕变为尾鳍,就象只有一条腿,所以说“一足”,而且能“出入水”。

这类海兽常成群地拥挤在海滩上,它们的吼叫声几里地之外都能听到,所以说“其声如雷”。大概古人也用它们的皮来蒙鼓,就是“夔鼓”。

后来的传说不是用夔的皮,而是夔牛的皮,也写作“犪牛”,是一种形体很大的牛,《山海经·中山经》的岷山、崌山上多夔牛,《尔雅》里称为“犩牛”。《黄帝内传》里说:

“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

神兽“夔”变成了“夔牛”,自然夔鼓就成了一种很大的牛皮鼓。而根据古书记载来看,夔和夔牛是两种动物,本来没什么关系的。

正因为古代有用夔皮蒙鼓的传说,而鼓属于八音中的“革”,也是重要的乐器之一,于是夔在传说中也就成了精通音乐的一位神人,而且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尚书·舜典》里记载帝舜说“夔!命汝典乐。”就成了舜的乐官,这类的记载,在其他典籍里一划拉一大堆,比如:

《大戴礼记·五帝德》:“夔作乐,以歌龠舞,和以钟鼓。”《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荀子·解蔽》:“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

夔是动物音乐家里最为著名的一位,就名气上讲无人能与之匹敌。

当然,关于“夔”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关于孔子辩解他“一足”的事儿。

本来夔是传说中的一足神兽,直到《庄子·秋水》里还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说明夔还是一条腿。

但是神话被改造成历史之后,容不得这么说了,只能找个合理的解释。《吕氏春秋·察传》里有这么个记载: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对“夔一足”的解释是:帝舜认为玩音乐的只要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而不是说夔是一条腿。这个解释似乎很圆满,立刻被后世人所接受,比如《论衡·书虚》里说:

“唐、虞时,夔为大夫,性知音乐,调声悲善。当时人曰:‘调乐如夔,一足矣。’世俗传言:‘夔一足。’”

但是古人不知道神话和历史是有区别的呀,非要把神话传说转变成历史,再怎么解释,还是漏洞百出的。

四、鼍

鼍这种动物,就是猪婆龙,现在叫“中华扬子鳄”,中国本土所特有的一种鳄鱼,本来黄淮江汉里都有,现在只有在长江流域才有。

现在见到的扬子鳄都很小,但是古传中它可以长到很大,《本草纲目》里说它可以长到一二丈长,二丈就是六米左右,的确够大。因为它的样子像龙,被认为是“龙类”,所以也叫“鼍龙”、“猪婆龙”、“土龙”。

这种东西的鸣叫声很响,就象敲梆子一样“咯!咯!”作响,可以传出很远,它特别喜欢在晚上鸣叫。

《本草纲目》里说“(鼍)性能横飞,不能上腾。其声如鼓,夜鸣应更。谓之鼍鼓,亦曰鼍更,俚人听之以占雨。”它一叫就要打雷下雨,所以也叫“呼雷”,后人也写成“忽雷”、“忽律”。

实际上,“呼雷”这个名字,应该是说它的鸣叫声如雷,所以古人根据它创造了一个“雷神”或“雷兽”的神话。

《山海经·海内东经》里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淮南子·地形训》里说“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

《大荒东经》里说黄帝“橛以雷兽之骨”的“雷兽”也是指它,是黄帝为了造鼓,先杀了夔,雷兽也跟着遭了殃,夔被剥了皮,雷兽被抽了骨,说明这位神灵的本事也不咋滴。

它之所以称为“雷神”或“雷兽”,是因为古人认为它敲打自己的肚子就发出雷声,《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海内东经》作“雷泽有雷神,龙身人颊,鼓其腹则雷”,大概最符合文意。

这个雷神或雷兽,其原型就是鼍龙,说它能打雷不过是它鸣叫声的神化。也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古人也好用它的皮来蒙鼓,所谓“鼍鼓”,《诗经·大雅·灵台》里说“鼍鼓逢逢”,就是指这个。

这样传来传去,鼍也成了音乐家,《吕氏春秋·古乐》里说:

“(帝颛顼)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鱓”就是“鼍”的异体字,说它躺在地上,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就发出了“英英”的音乐声。而实际上,鼍龙的声音是它叫出来的,和拍打肚皮无关。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