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仅仅是药物学著作吗明代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明代科学的突出成就之一。李时珍李时珍(五一八年一-一五九三年),字东璧,号瀕湖,湖广薪州人,父祖世代行医。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喜爱医学,青年时便抛弃科举,随父学医。在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过去“本草”中记载的中药,尽管多达一千余种,但对药性、药名和分类的记载,有不少错误,还有许多劳动人民和医学家积累的宝贵药物知识,还没有吸收进去,感到有必要重编一部新药典。他穷毕生精力,披阅了八百余家著作,并到北京、河南、江西、南京等地实地考察,还访问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后三易其稿,终于写成《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现代校注《本草纲目》全书共分五十二卷,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六十类。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全书共收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由李时珍总结民间经验而增加的有三百多种。书中还附有处方万千零九十六则,插图千多幅。《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订正了历代相沿的某些错误。它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直至今天还有实用价值。《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本草纲目》手绘配图《本草纲目序言》药典,也是一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的重要著作。明以前的“本草”书,多用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成“养命以应天”的“上药”,“养性以应人”的“中药”和“治病以应地”的“下药”三等。这种分类法是封建等级观念在药物学上的反映,它忽视了药物的属性和功能。李时珍打破了三品法,采用了按药物的形态性能分类的科学方法。这是中药分类法上的一大进步。《本草纲目》已被译成日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