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之麻黄

麻黄是草本状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匍匐卧于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柱形,细纵槽纹不明显,梢上有黄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味甜。种子外皮红,里仁子黑红色或灰褐色,表面有细皱纹。根紫赤色。

其产地主要分布在吉林,河北,辽宁。

主要药用部分是它的根和茎。麻黄成品表面黄绿色,触之微有粗糙感。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麻黄茎味苦,性温,无毒。

[主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祛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廠坚积聚。(出自《神农本草经》)

治身上毒风,皮肉不仁,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甄权)

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出自《日华诸家本草》)

时珍)

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李时珍)

麻黄根、节[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能止汗,夏季杂粉扑之。(陶弘景)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出自《滇南本草》)

使用禁忌:由于麻黄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或阴虚盗汗,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肺虚作喘、外感风热、痈、疖等症,均不可用麻黄。

实用妙方

流行热病,初起一二日的:用麻黄(去节)一两,加水四升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用热水洗完澡,然后喝粥,盖被取汗,汗出即愈。

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用甘草麻黄汤:用麻黄四两,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草二两,煮成三升。每服一升。盖厚被让出汗。不汗,须再次服药。注意避风寒。

·风痹冷痛: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注意避风。

最后如果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医,谨遵医嘱,不可私自用药,个人体质不同,药的用量也或有调整,非专业人若士私自调配,良药也有可能变成毒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