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李时珍的本草学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由于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科场不利的秀才学起中医相对容易。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就业门路很窄,尤其是屡次不第的大龄秀才,失业率着实让人感到心情酸楚。一般来说,秀才只能从事教书先生、师爷或讼师之类的职业。另一个就业方向是当医生,尽管医者在当时地位不高,但读书人相传着宋代范文正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除了李时珍外,明代名医汪机、万全、徐春甫、杨继洲等,早年都曾致力于科举考试,后因科场失意,转而矢志学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些从科举泥沼中脱离出的知识分子,最终在医学上做出了一番事业。弃文学医后,李时珍苦读医书,随父行医,也在长时间的医学实践中,发现了当时本草学的缺点与谬误,于是决心编撰一部新的本草书。所谓“本草”,指记载中药药材的典籍。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多年来,历代医家不断查漏补缺,对本草书进行“版本升级”。可到了明代,仍有医者不识药物、不法商人造假的行为。李时珍曾说:“‘医者不识药,只听商人之言;商人又不仔细辨究,把工作推给采送药物的人;采药者多年来的经验不一定可靠,真伪好恶变化莫测。’有句谚语说:‘卖药者,两眼;用药者,一眼;服药者,无眼。’意思是药材的真假优劣只有卖药的人最清楚;而看病开药方的医生大多只知药名,不识药材;服药的病人只能听医生的,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为了造福世人,李时珍立志重修本草,并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目体”编写世间药材。在他35岁那年,李时珍开始著作《本草纲目》,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他参考前人著述多种,删重复、补遗漏、正错讹,又与弟子、儿孙跋山涉水,搜求民间药方收集药物标本。近三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著成多万字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集中国16世纪前药学之大成,但这部凝聚李时珍一家心血的著作脱稿后却一度无法刊刻出版,遭到官府和书商的冷眼。李时珍寻遍各地的书商都没有人愿意为他刊刻《本草纲目》。它之所以难付梓有一种推测是李时珍修书多年已经没有足够的钱支付刊刻巨著的费用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部中医药著作并不被当时的主流学界所重视因此书商考虑到利润问题不想做赔本买卖所以不愿为李时珍刊刻毕竟它并不是一部随处可见的畅销书。多次碰壁之后李时珍不得不回归早年业儒的老本行他带上《本草纲目》的手稿前往江苏太仓拜见文坛大佬王世贞请他亲笔为自己作序“愿乞一言以托不朽”。那时李时珍年华已老他性情温和身材消瘦醉饮间与王世贞言谈解开行李身无长物只有《本草纲目》数十卷。但此次拜访并不是那么顺利王世贞并没有马上提笔为《本草纲目》作序直到十年后他才将序文交给年逾古稀的李时珍并在序中称赞此书“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有了大儒王世贞的金口加持南京书商胡承龙终于答应出版这部书万历二十五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史称“金陵本”。那时候李时珍已经逝世三年了不久之后明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李时珍之子李建元听说了带着《本草纲目》和李时珍的遗表进京觐见万历帝希望得到朝廷支持公之于众但万历帝没有重视其成果只是留下“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的御批便束之高阁了。

虽然李时珍的遗愿未能实现,但《本草纲目》在民间却大受欢迎。这部药学巨著在民间广泛传播,被许多医家视为必备的参考书籍。一些有远见的医家还对《本草纲目》进行了详细的研读,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在《本草纲目》大受欢迎的同时,一些医家也注意到,虽然该书的药学知识丰富,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一些医家开始将《本草纲目》的内容进行简化,以适应更多读者的需求。此外,《本草纲目》在民间受欢迎的同时,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清朝时期,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其中将《本草纲目》收入其中,使得这部药学巨著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草纲目》逐渐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同时,《本草纲目》也成为了中药材生产和炮制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中药材的品质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草纲目》这部药学巨著,经过李时珍及众多医家的努力和传承,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药材生产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