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音上刷到个热门视频,一位妈妈记录了女儿“千里跑学的一天”。女孩是南昌的小学生,每周周末会抽出一天时间,坐高铁赶到长沙上舞蹈课。
孩子早上7:20起床,8点提着行李箱出门,40分钟后到达南昌西站。坐高铁要近2个小时,路上她会抓紧时间背古诗、读英语。到长沙后坐地铁再步行,大概11:30到学校。
吃过午饭,她稍微休息会儿。13:30舞蹈课开始,15:30结束。千里奔波,也只为这两个小时的课程,孩子自然格外用心。
课程结束后,女孩儿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南昌。车上小睡一会儿,到家天已黑了。妈妈感慨地说:“孩子真不容易,梦想背后都是争分夺秒。”
这条某音非常火爆,截止当前有68万点赞,3.8万条评价。针对这种“千里跑学”的行为,网友们也有多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表示支持:“了不起的孩子,加油!坚持下去,为你点赞!”、“因为勤劳付出,所以卓越优秀,付出回报永远都是对等的,机会永远都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千里跑学”……
一种则表示反对:“她真的快乐吗?”、“为什么要跑这么远去练习舞蹈,自己城市没有嘛”、“让一个孩子活成成人的样子”……
还有一种表示质疑:“是多有钱才能这样玩?”“这得什么家庭条件,才能支撑她这样每个星期跑来跑去”……
从抖音发布的内容来看,女孩的爸妈很爱她,视频中的她总是笑得很开心。如果孩子喜欢,并甘愿为之努力,那么真没必要太苛责父母。其实家长也很难,管得严怕孩子有压力,管得松又担心错过天赋……
这样的“跨城跑学”,其实并不特别罕见。很多人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比如钢琴、舞蹈、音乐、乒乓球等。至于这样的求学真的值得吗?孩子和家长到底是怎样想的?今天就来讲述一个说姐认识的孩子的真实故事。
乡村留守儿童的乒乓球天赋
年12月,杨一一出生于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的一个偏远山村,那里也是我的故乡。杨一一的爷爷是乡村教师,和我父亲同事多年,关系特别要好,我唤他伯父。
杨一一的爸妈都在外地工作,不方便带娃,因此一一自幼被留在农村,跟着杨伯父和伯母长大。一一3岁多时,伯父将她带到自己教学的庄王小学,平常吃住在办公室,上学就在隔壁幼儿园。
一一读的幼儿园
杨伯父喜欢打乒乓球,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小学校园里有乒乓球案子,他经常早起打一会儿,放学后再打一会儿。打球时,一一也会跟着看,好像很感兴趣的样子。伯父就将乒乓球拍给她,试着练几天,孩子竟然学会了发球,看起来像模像样。
孩子有爱好,杨伯父自然是支持的。打乒乓球锻炼身体,对视力也有好处,总比看电视、玩手机好。于是,伯父给自己家里装了个乒乓球案子,周末也陪着孙女儿玩。4岁多时,一一已经能和大人对打了。
4岁多的杨一一,家人提供
渐渐地,杨伯父会的都教给一一了。伯父觉得一一有天赋,一说就懂,难度较高的“高抛发球”,她练了几次就熟练掌握。杨伯父觉得是时候该找专业的人来指导一一。农村孩子出路少,万一学成,以后也算多条可选择的路。
杨伯父知道的地方,是登封市区的一个乒乓球俱乐部。学校早几年组织球类运动会,杨伯父曾带队去参加过乒乓球比赛。他觉得那里的人很专业,一定能让一一打得更好。
4岁多的杨一一,家人提供
下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我们那里是山村,距离登封市区约40公里。需要先坐摩托车,再转城际公交,最后到市区再坐公交车,单趟至少耗费半天……这样一来一天都在路上折腾,压根没时间练球。
所以,如果决定送一一去登封练球,必须先买一辆车。自驾1个多小时到登封,周末起早些,孩子才能有时间上课。
杨伯父下了很大决心,买了车,考了驾照。年,他在登封给一一报了乒乓球课程。那时,一一才5岁多。
2年往返城乡多次
年夏天,一一打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场比赛。那时她刚到登封两三个月。5岁的她穿着小裙子,梳着马尾辫,对战10多岁的小学生。个子小小,却是气势如虹。
一一第一次比赛,家人提供
发球稳狠准,接球动作干净利落,赢得大家阵阵喝彩。
一一第一次比赛,家人提供
围观的人众多,因为很少见5岁孩子打球,打得这么好的更罕见,而一一毫不怯场。
一一第一次比赛,家人提供
比赛结束后,获胜的杨一一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记者问她:“喜欢打乒乓球吗?”她大声说:“喜欢。”
记者又问:“你平常和谁打球?”她说:“和俺爷爷打!俺爷爷打得好!”
童声童趣,听起来格外惹人爱。记者一直想逗她笑,她有些害羞了,要爷爷抱着。
一一接受采访,家人提供
比赛获奖后,一一更有动力了。每天去幼儿园前,先叫爷爷陪着打一会儿,放学后也要练球。怕自己放松,还让家人监督着。
每周周末,爷爷奶奶开车送她去登封打球。清晨五六点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就开始坐车。我曾趁他们的车去登封,在车上见了小小的一一,睡眼惺忪的,打过招呼就犯困,偎在奶奶怀里继续小睡。
这样的辛苦值得吗?难免有人闲言闲语,孩子应该多休息,赶得这么紧做什么?她才上幼儿园,活得比大人都累,这是图什么?
一一接受采访,家人提供
杨伯父自然也听过类似的话,他一笑了之。他私下和我父亲说,孩子有个喜好不容易,生活在咱这样的人家,也不该埋没了天赋。家里儿女都大了,以后他的工资都用来供孙女儿,一一能学到哪儿,他就尽力供到哪儿。
去登封报班学乒乓球,最初是每周一天,另一天伯父想让孩子休息。后来教练反复说,一一是个好苗子,进步神速,得加紧训练。伯父考虑了很久,和一一商量过,才决定周末2天都打球。
除了要考虑孩子休息,还要考虑金钱。报2天乒乓球班,每年花费至少1万多。对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为了孩子,伯父愿意花这笔钱,自己省吃俭用都没关系。
一一打球,家人提供
一一在登封乒乓球俱乐部学了2年多,往返多趟。每周爷爷都开车接送她,不管烈日还是寒霜,他们几乎都没停过。
7岁时,一一打得非常好了,打球经常被围观,人送绰号“小邓亚萍”。教练建议将一一送到郑州,孩子天赋高,不该在小地方耽误。
杨伯父听了很发愁,他很少出登封,在郑州更是人生地不熟。而且孩子已经在颖阳镇读了小学一年级,难道要每周从镇上去郑州打球?那可是多公里的距离呀!谈何容易?
多次夺冠后进入省队
反复思量之下,最终杨伯父还是决定带孩子去郑州。郑州体育馆、河南省体育场是登封教练推荐的地方,他趁着周末带一一来,打球时惊艳全场!
有一次,体育场教练和杨伯父说,想办法让孩子来郑州读书吧,这样的天赋该好好培养。伯父说自己不认识人,也不知道怎么转学。这时旁边有人指点,郑州纬三路小学是国家乒乓球传统学校,邓亚萍都是从那里走出去的,可以直接去找教练,看能不能破格录取。
就这样,伯父辗转托人,找到了纬三路小学的乒乓球教练。教练也是豪爽人,见到一一便直接让她上场,用实力说话。一一也不怯场,当着教练的面打了几个回合,教练看后当场说马上录取!后来,教练找了教导主任,很快将一一的学籍从镇上转到郑州。
一一获奖,家人提供
年7月,杨一一正式来到郑州上学,爷爷和奶奶在附近租了房。次月,她参加郑州市乒乓球推广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一一获奖证书,家人提供
那时候,杨一一才7岁多,凭自己的实力从乡村走到城市。站在领奖台上的她,眼睛里满是亮光。
一一获奖,家人提供
之后的杨一一接受了系统训练。接下来的一年,她经常代表学校外出参赛。小小的身体,拖着大大的行李箱,独自一人跟教练赶往不同的城市。
一一外出比赛,家人供图
最初,她主要在河南省内打,比如平顶山、鹤壁、濮阳、周口等地,多次获得第一名。
一一获奖证书,家人提供
后来她有了更多出省的机会,她去过河北秦皇岛、山东济宁、江苏通州、上海等地,经常拿到个人和团体赛冠军。
杨一一获奖,家人提供
年,9岁多的杨一一,在河南省运动会中获得单打和团体2块金牌。她剪了短发,英姿飒爽。
杨一一获奖证书,家人提供
同年,一一还在学校见到了邓亚萍。一一自幼被称“小邓亚萍”,见到偶像可想而知有多激动!更激动的是,她还得到了邓亚萍的肯定和指导!
杨一一与邓亚萍,家人供图
还是在年,杨一一在拿了无数个金牌之后,顺利进入河南省省队,自此开始职业乒乓球生涯。那年,她才读小学四年级。
一一获奖证书,家人供图
进入省队后,经常要集中训练。一一每天参加高强度训练,并继续跟随教练四处打比赛。
图自
乒乓王国栏目一一在郑州乒乓球圈子里小有名气。放假回家时,她跟着爷爷去公园打球,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还有人专门给家人打“快来看!杨一一在公园打比赛呢!”爷爷听到时,非常骄傲。
一一公园打球,家人供图
一一现在13岁多了,一直在省队集中训练,她的未来还有无数可能性。她的爸妈都来郑州工作了,家里又生个小弟弟,全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因为新冠疫情,一一虎年春节都没有回家,爷爷奶奶很想她,靠教练发的视频了解孩子。看到她最近在跳“本草纲目”乒乓操,家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图自杨一一爷爷朋友圈
有人说一一这么优秀,是因为天赋太好。杨伯父不否认天赋的重要性,但他更明白孩子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两年多跨城上学,起早贪黑地打球,连续训练几个小时浑身都湿透;别人家孩子打比赛,全家陪同还有私人教练跟随,而一一经常是独自一人,为了省钱家人都没去;训练下大雨,别人家车接车送,一一是奶奶骑着电车蹚水回家的……
杨伯父也有许多后悔的事。刚开始去登封打球,每周只去一次。虽说是为了让孩子休息,但如果当时去两天,现在会不会更好?上海有教练想让一一过去,考虑到经济没有去,是不是影响孩子了?因为家里不富裕,一一从没有请过私教,到省队后才知道别人都上着小课,每小时至少元……
幸而,现在一一成绩很好,她从省二队升到了一队,成绩稳定在前五名。
一一获奖证书,家人供图
谈及未来,杨伯父并没有过高要求,他只希望一一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后长大了可以自食其力,能当个乒乓球教练也是极好的。他一直坚信,孩子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让孩子做优秀的自己
像一一这样跨城上课的孩子,相对来说是个例,但数量也不算特别少。微博或抖音上,经常见到父母送孩子跨城上艺术课,多是为了跟随名师。而在深圳,有2.7万个孩子远赴香港读书,他们每天要花费2个多小时通勤,只为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图自凤凰新闻
有人看到类似的跨城上课,第一反应是批评父母太功利,将大人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将孩子逼迫得太紧。当然,不排除有些父母是为了自己而逼迫孩子,那种情况自然不可取。但是,如果不是特别熟悉,又焉知那不是孩子自身的喜好呢?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都说要让孩子做自己,其实默认是做优秀的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想尽可能帮他发掘潜力,让他了解和认知自我,才有可能在未来真正成就自我。
每一种梦想都值得尊重,而那些精心呵护孩子梦想的家长,更值得我们去尊重。愿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也愿我们都能找最适合自家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