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古代你想帮助天下百姓,你是考取功名当个青天大老爷,还是学医悬壶济世?
在明代,大多数人应该会选择科举考试吧,毕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毕竟“士农工商”中的士,在封建王朝永远排在第一位。
可是有一个人他偏不随波逐流,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后人,科举考试位极人臣,你可能只能帮助你生活的这一辈的人,但是学医,可能会造福当世以及后世千千万万的人。
我们先从一个叫做李言闻的人说起,李言闻的父亲是一名走街串巷的赤脚医生,早年在乡邻之间便小有名气。而李言闻,青年的时候饱读诗书,考中秀才。但是,他好像对功名利禄没有什么太强的概念,中了秀才之后也是一直行医济世,没有想过要更进一步,一直到了他的晚年,李言闻被举荐成为贡生,也就是举人,医院的医官。
按照这份履历来说,李言闻在历史上绝对是平平无奇,可是李言闻有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做——李时珍。
李言闻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因为中过秀才、当过举人,所以,他的文学修养很高。他以文学手法写的《入参传》、《艾叶传》等,可读性非常强,也很有文采。这也影响了李时珍。李言闻很有医德,热心为灾民、乡邻治病,在当地口碑极佳。
李言闻也是走过科举之路的人,而且年轻的时候,也希望由此建功立业。可是,由于科举不顺,也就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把治病救人、悬壶济世当作了自已的职业。也正因为自己在科举和仕途上的失败,他非常希望李时珍能在科举和仕途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已未了的愿望。
李时珍从小聪颖,在14岁的时候就参加童试,顺利过关,中了秀才。此时,作为父亲的李言闻当然十分高兴,他希望李时珍一鼓作气,顺利地通过乡试、殿试,能进士及第,从而光宗耀祖。李时珍当然明白父亲的苦心,也一直寒窗苦读,并接连参加两次乡试。
可是,两次乡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名落孙山。在第二次乡试的时候,他因为劳累,还患了重病,多亏李言闻医术高明,经过精心治疗,才恢复了健康。年,李时珍21岁的时候,又参加了第三次乡试,而结果还是名落孙山。
乡试的三次失利,使李时珍思考人生的道路,他最终决定不再沿着科举的道路走下去,而是要继承祖辈传下来的职业。
对于李时珍的决定,开始的时候李言闻肯定接受不了。如果李时珍弃文从医,重走自己的道路,那李家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呢?可是,乡试不顺利的结果,也使李言闻不得不考虑李时珍的未来。最终,李时珍说服了父亲,并跟着父亲学习医术。
李言闻的医术、学问、医学理论水平很高,在他的指导下,李时珍花了几年的时间,就初步掌握了医术,可以独立行医、治病救人了。年,李时珍的家乡遭遇水灾,瘟疫流行,许多穷人无钱治病。李言闻带着李时珍,去给乡亲们治病。
在治病过程中,李时珍遇到许多疑难杂症,这使得李时珍刻苦提高医术。不久,他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了。在不断的实践中,李时珍发现古人留下的中草药著作,存在普药理不清等问题,他决心重修本草著作。
科举的失利,虽然曾经使李时珍一时难受,但是,正是科举的失利,造就了一位流传千古的医圣。也许,这是李言闻和李时珍本人当初都没有想到的吧。
李时珍从年开始重修本草,到年完成。前后花费了近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宏伟工程——《本草纲目》。收集资料、拟订纲目、修订成稿,耗费时间最长的是收集资料,花费了16年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他的工作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一些人的阻挠。年,朝廷下诏招揽天下名医,李时医院。可是,医院里,那些老御医根本看不起他。但是,在这段时间,李时珍利用工作条件,见识了外面难以见到的名贵药材,为以后修《本草纲目》积累了不少的药物学知识。
医院一年多以后,医院的氛围,医院,回到了故乡,开始了修订《本草纲目》的工作。期间,他带着儿子李建成和自已的徒弟,到各地向药农、樵夫等有经验的人请教,足迹遍及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考察记录,为修订《本草纲目》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到了李时珍50多岁的时候,《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他要重新确定《本草纲目》的编撰体例,对药物资料进行细致、科学地分析整理,终于在年完成了这一工作。而《本草纲目》的完成,也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时珍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建了本草学的新体系。李时珍打破了传统的本草学的分类方法,创立了新的16部60类分类法;二是创立了药物分析的新体例。《本草纲目》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从药物的生长、采集、气味、主治等各个方面对药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药物学研究方面有很多突破;三是发明了很多新药,丰富了药性。《本草纲目》中有多种药物,是过去的本草著作中没有的。这些药物,大多是李时珍直接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其中的不少药物,至今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药。
《本草纲目》之所以成为我国医药学上的经典著作,与李时珍年轻时养成的认真精神是分不开的,有两个小故事很能说他的严谨态度和积极探素的精神:还在他刚刚开始跟父亲学习的时候,有一次,他问父亲:“医书上画的24块斜方块的花纹,是什么意思?”他父亲说:“我们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山上捉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他独自登上凤凰山,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条白花蛇。他仔细一看,白花蛇确实有24块斜方块形的花纹。
一天,李时珍听说均州(今湖北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很稀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长寿,他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一天他来到了太和山。他在半山腰的一座庙里休息时,看庙的老人听说他要上山采榔梅,担心地对他说:“可不能去呀,皇上有令,榔梅只能由皇家来采。百姓要是采了,就要问罪。”李时珍却认为:“榔梅是天生的果树,又不是皇上自己种的,为什么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几个回去,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功效。”这天夜里,李时珍趁着月色从小路上了山,采到了几颗榔梅,还连枝带叶折了几枝。回家后仔细一研究,原来榔梅是一种榆树类的果实,吃了它根本不可能长生不老。
《本草纲目》不仅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作用。《本草纲目》最早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来又流传到越南、印度及其他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医学乃至文化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在18世纪,法国传教士把《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翻译成法文,引起了法国医学界的重视。著名的进化论者达尔文在研究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以后,称赞它是“年出版的中国的百科全书”。到了20世纪,《本草纲目》引起了美国学者的重视,并翻译成英文。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不好见效慢,或者崇尚西医,贬低中医,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医遵循着天地阴阳的思想,是医学也是哲学。我们老祖宗流传至今的东西,无一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华。我们可以接受,可以融合外来的文化,但是也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本土传承。融会贯通,才是最好的发展。
#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