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听说过“狼狈为奸”这个成语,这个成语一般被我们用来形容两个勾结在一起为非作歹的恶人。成语中的狼我们所有人都听说过,甚至大部分人都亲眼在动物园见到过这样的生物。
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成语当中的狈究竟是什么生物,当我们在网络上搜索这种动物的时候,得到的结论也是一种出现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仿佛在现实中,这样的生物其实并不存在。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这种生活在成语故事以及古老传说中的生物——狈。
什么是狼狈为奸?
有关于狼狈为奸的最早典故出现在唐代的文章《酉阳杂俎》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狼与狈结合起来,将其形容为两种不同却生活在一起的生物。
狼的战斗力很强,四肢也比较灵活,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轻而易举的对猎物发动致命的进攻。但是它们的头脑却不太灵光,经常因为一些低级的错误而痛失捕猎的机会。为了弥补自己的这个缺陷,狼就与狈结为了朋友。
刚刚,是谁说我不太聪明来着?狈的前肢很短,而后肢发达,这也就导致它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法像狼一样以一种高效的方式进行捕猎和运动,但是狈一肚子坏水,可以利用一些动物界罕见的计谋来谋害猎物。
这两种生物撞在一起的时候,学会了各取所长,在它们共同行动的时候。狼可以将狈当作跳板来潜入人类的农圈捕食家畜。同时狈也经常把自己的前肢搭在狼的后狈上,给狼提供一些坏建议,让狼变得更加聪明,可以威胁到农民所饲养的家畜。
这两种生物离开了彼此之后,战斗力都会大打折扣,所以在传说中它们形影不离,几乎每次都是同时出现。人们根据这种特性,才将勾结在一起行凶作恶的人称之为“狼狈为奸”。
狈真的存在吗?
虽然这个关于狼狈为奸的典故写的有板有眼,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确实没有狈这种生物的存在。
根据古书记载:这种生物的前肢短小而后肢发达,并且与狼的体型相当。在自然界中符合这种特征的生物只有袋鼠。
而我们都知道袋鼠在生物流通渐强的如今都只在澳大利亚有所分布,在交通闭塞的古代,自然是不会有袋鼠能够进入中国的。
况且袋鼠是不折不扣的食草生物,见到狼跑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与狼选择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呢?
所以我们中的很多人也就主观的认为,这种生物其实只存在于古书当中。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臆想出的一种动物。
狈:哥只是个传说古书中的狈
但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过绝对,自然不会赢得所有人的信服。而且《酉阳杂俎》并不是像《山海经》那样基本完全虚构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很多笔记都狈后人证实是确切的历史。
更值得让人怀疑的是,在我国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中,也有狈这种生物的存在。李时珍在其著作中写下了:“狈足前短,能食所在,狼足后短,负而行之,故曰狼狈。”的语句。
如果当时的自然界中没有这种生物的话,李时珍这样严谨的医学大师是绝对不会凭空在自己的传世著作中刻画这种动物的。
所以很多人也就相信狈这种生物真的存在,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被人以另一种名字称呼,并且改变了自身的生活习性,不再和狼一同行动。
狈的原型
既然狈的存在是可能的,那么它的原型生物究竟是什么?在今天还有所留存吗?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的生物学界主要有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认为,狈这种生物其实并不存在,它们只不过是自然界中某些天生患有残疾或者狈人类的捕兽夹所伤害,丢掉了前肢的狼。
古人的生物学技术自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他们在见到一只丢掉前腿的狼之后,自然会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物种,于是就给其赋予了“狈”这样崭新的名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对狼这种生物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遇到自然界中残疾的狼之后,也不会将其看作是传说中的狈,所以这种生物也就逐渐“失传”了。
第二个观点认为,狈这种生物其实就是我们自然界中的狼獾。狼獾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高纬度地区,在内蒙古和东北较为常见。这种生物的体型与狼相当,可以长到约一米长。且他们的前肢短小,后肢发达,整个身体都毛茸茸的。
虽然狼獾的名字中有着一个狼字,而且他们的头部也与狼十分类似。但是狼獾却并非是犬科动物,而是属于貂熊动物中的一种。
而且这种生物在自然界中与狼属于一种竞争关系,这两种生物在野外遭遇时并不会选择合作,而是会大打出手争个你死我活。
所以不少认为狼獾就是狈的人,都认定狼獾这种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了曾经与自己合作的狼。这两种生物也因为这个原因而反目成仇。
结语
不过这两种观点中的任何一个观点在今天都没有被证实,所以在科学界中,我们还只能将狈这样的生物归类为传说生物。
恐怕我们现代人永远无法百分百的确定李时珍所写下的狈究竟是何方神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