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43226.html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有多少人爱他,就有多少人恨他”,这句话用来形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真的再合适不过,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期间中医大家辈出,所著书籍更是浩如烟海,但是像《本草纲目》这么有争议的,古往今来真是独一份。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这本书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一生的心血,该书的成书过程在本书原序里是这么写的: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最后才成书。《本草纲目》面世后,在民间流传度很广,而且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多等国家,甚至先后被译成英、法、德、俄等文字流行于全世界。所以《本草纲目》这本书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在全世界都有无数拥趸,那些喜爱它的粉丝把它捧上了天堂,达尔文写书时候就曾多次引用《本草纲目》的资料,并称这本中药典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甚至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一本中药典能得到这两位外国名人的认可,属实不易。而且就算是在现代化的今天,《本草纲目》依然是妇孺皆知,著名歌手周杰伦就曾以“本草纲目”为名创作了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歌中还提到山药,当归,枸杞等16种古老的中药,这为中医中药做了很好的宣传。周杰伦本草纲目如果文章写到这里戛然而止,那么这一切关于《本草纲目》的事情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可是万物有阴必有阳,站在阳光下就会有阴影,你要承受多少赞美,就要承受多少诋毁,在天堂的另一面,本草纲目又被踩进无尽的地狱。那些恨它的人把它踩进了地狱,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随便打开一个浏览器搜索一下“本草纲目”四个字,你会发现除了正常的资料之外,各种诋毁本草纲目的文章也是层出不穷,像“《本草纲目》十大恶心药方”;“愚蠢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荒唐与可笑”等文章比比皆是,在这些文章的作者眼里《本草纲目》好像又成了万恶之源,成了他们黑中医的法宝。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作为一本中药书得到的评价竟有如此天地之别,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那么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在普通人眼里毁誉参半的中药著作《本草纲目》,在中医大夫眼里扮演的又是哪种角色呢?为了更准确地找到这个问题的本源答案,我们不妨先从离《本草纲目》成书年代不久的清代说起。清代医药大夫们一直强调“尊经崇古”,所以不少名医并不认可《本草纲目》这本中药书,这其中最著名的两位代表人物就是黄元御和陈修园,他们二人性格刚烈,医术高超,不仅治病一流,骂人也是好手。乾隆御医黄元御在《玉楸药解》序言里这样写道:农黄以往,仲景云徂,后之作者,谁复知医解药!诸家本草率皆孟浪之谈。明时李时珍修《纲目》,博引庸工讹谬之论,杂以小说稗官,仙经梵志,荒唐无稽,背驰圣明作述之义几千里矣!翻译过来是说:《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后的作者,还有谁能够知医懂药?后世各家的这些本草著作不过都是荒诞之作罢了。明代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博引世俗庸医的言论,还掺杂各种小说,野史,仙经等无稽之谈,和中医圣明本义背道而驰几千里也!不得不说的是,黄元御这的确是骂的够狠的!在他眼里除了中医四大经典之后就没别的书能看了,所以《本草纲目》自然入不了他的眼。黄元御伤寒大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的自序里也是几番嘲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李濒湖世俗之说,以多为贵,不无喧客夺主之嫌”;“最陋是李时珍《纲目》,泛引杂说而无当”,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本草纲目》全违圣训,查对与经方所用之药不合,始疑之,终且毁之也。陈修园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多为贵,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本草纲目有些药的确有点未加考证而引入,但是陈修园想要毁掉本草纲目的这种极端观点不禁让人哑然,不知道呕心沥血写书三十年的李时珍听到他说出这些话会是什么反应。神农本草经读说完了古代中医大夫对本草纲目的看法,那么近现代的中医又是怎么看待《本草纲目》呢?其实客观地说,现在的中医大夫们对《本草纲目》看法虽然不像陈修园,黄元御那么极端,但是却也谈不上有多么喜欢,中医学子更多的是把《本草纲目》当作一种课外读物,最多是在闲暇之余翻上几页,增长一下见识,但也仅此而已。我所知道到的中医大夫们中药筑基没有一个是从《本草纲目》开始的。现在正统的中药学习方法一般是先从背诵《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这些歌诀开始,歌诀背诵熟练之后,就会对中药有了入门的概念,然后可以再看看汪昂的《本草备要》或者邹澍的《本经疏证》,增进下对中药的感悟,最后再读中药殿堂之书《神农本草经》,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后对中药的理解就会达到一定高度,再读伤寒金匮就能更容易理解仲景用药的深意,实际临床遣方用药时就不会捉襟见肘,这时候随便看看别的大夫的方子,就能知道他的用药思路,至此天下再无秘方!濒湖脉诀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令人想不到的是李时珍的大作《本草纲目》虽然得不到中医大夫们的认可,他的另一本薄薄的脉学著作《濒湖脉诀》却是荣誉满身。《濒湖脉诀》这本书是李时珍在其父李言闻的脉学基础上编制而成,该书被中医大家们公认内容切合临床实际,并且因为它的诗词形式更易于记诵,所以现在仍然是中医学子学习脉诊的必读之书。呕心沥血三十年的大作却抵不过一本脉诊小书。李时珍若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想?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凄凉的小诗用在文章的结尾竟是如此的合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