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试失败到科技巨匠宋应星的不平凡传奇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m.39.net/disease/a_x3olfm0.html

小编今天给大伙儿唠唠,晚明科学家宋应星。

编辑搜图

那说起宋应星来,他应该是属于那种‘既热门又冷门’的人物了。

热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中学历史课本上都提到过宋应星,和他的那本名作《天工开物》。

再说到冷门,也是因为我们好像除了知道他是《天工开物》的作者之外,关于他人生的一切经历,我们好像都是一无所知的。

可事实上,宋应星一辈子是活了近80岁的,他的一生远不止课本上的那两行话那么简单,甚至史书上对宋应星的记载是叫:“公少灵芒,眉宇逼人,数岁能韵语。”

编辑搜图

等于宋应星,从小就是一个脑子聪明长得又英俊,然后学习成绩还好的超级大帅哥,并且考虑到他之后还能写出《天工开物》这样的神作,从任何一个角度讲,宋应星他都应该是有着一个非常璀璨人生经历的。

然而在历史上,像宋应星这样优秀的人,他晚年却是在山林中归隐了整整20年,郁郁而终的。

编辑搜图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本篇文章,就由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分为:天赋过人的童年——时代所限的科举——天公开物的神作,三个阶段来讲述晚明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宋应星跌宕挣扎的一生。

编辑搜图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阶段。

天赋过人的童年。

宋应星出生于公元年,明万历十五年,他的出生地是在江西省南昌市的奉新县。

编辑搜图

宋应星可以说是,从他一出生就背负着,要去通过读书考科举来振兴家族的重任的。

因为宋应星所在的宋家,在奉新当地曾经一度非常辉煌。

宋应星的曾祖父,也就是宋应星爷爷的爸爸叫宋景。

编辑搜图

宋景在嘉靖朝,那是官居正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当时中国最高检察机构的最高长官。在宋景活着的那段时间里,宋家在奉新当地,据说是有良田亩,经济条件非常优渥。

但很可惜,在宋景死后,宋家子孙的科举仕途就始终不顺,几代人下来,整个家族的政治声望和经济实力也就渐渐都不行了。

尤其是到了宋应星他爸爸宋国霖这一代人时,宋家还遭遇了一场大火,直接就把家里的宅子给烧没了,最后等到卖地重新盖房子之后,就彻底家道中落了。

史书记载叫:“宋氏家犹鼎盛。不二岁,回录为虐,渐以萧条。”

这里的‘回录为虐’,据潘吉星教授的考证,指的就应该是当年那场大火了。

于是我们说宋应星,他出生在这样一个落魄的书香门第,他从小就有一个强烈的使命感了,就是他要像他曾祖父宋景一样,通过科举做官来重新改造家族的命运。

接着宋应星,他是从7岁开始就被送到了他们村当地里的一个学塾里读书去了。

可宋应星这个书读得怎么样?

应该说还是非常出色。

我们前面提到过,史书记载,宋应星小时候叫:“公少灵芒,眉宇逼人,数岁能韵语。”

等于宋应星,他不但从小就长得帅,脑子快,而且这句‘及掺制艺,矫拔惊长老。’指的是宋应星,他的文章水平也很出色。

同时,宋应星还有一项特别卓越的天赋,就是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背东西特别快。

宋应星当时上学时,还有一个比他大9岁的异母同胞的哥哥,叫宋应昇。

编辑搜图

宋应昇就属于那种虽然非常刻苦,但脑子慢了一些的学生。

然后这哥俩虽然相差9岁,但因为宋应昇迟迟没有考上秀才,所以他们哥俩是在同一个学堂里上学的。

紧接着就出了这么个事,是当时学堂对学生们有个要求,就是要求学生们,每天早晨都要提前把第二天的课文给背下来。

结果有一天,宋应星起晚了,等他哥宋应昇把课文都背完了之后,宋应星才刚刚起床。

可能是家长告状,希望老师严加管教。

总之,学堂的老师是知道了宋应星赖床这件事,就狠狠地批了宋应星一通。

意思说,让你背课文你都不好好背,连作业都不完成,你将来怎么考科举呢?

然后面这个事情发展就很有意思了。

史书记载:“宋长庚公脱口成诵。”

意思说宋应星在老师责问之后,是直接一字不差把课文给背了一遍。

老师就很惊讶,说:“宋应星你不是刚起床吗?你什么时候背的?”

史书后边就又记载:“馆师惊问,宋长庚公跪告曰:“兄背文时,星适梦觉耳,听一过便熟矣。”师由此益奇公。”

宋应星的意思说,我睡醒时,我哥正在旁边背,然后我就听了一遍,就背下来了。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宋应星这个脑子是真好使。但另一方面也能够发现,宋应星他哥宋应昇那学习起来也是非常勤奋刻苦的,背东西很认真,也很精准,因为他要是不精准的话,宋应星也不可能背对。

总之,宋应星和宋应昇这哥俩搭配还挺好,一个聪慧,一个勤奋。兄弟两个从小在一起读书上学,感情很亲,学习也互补。

最终这哥俩是在万历三十年的时候,宋应星16岁,宋应昇25岁那一年,兄弟两个一起考中的秀才,而且他俩还因为成绩出色,当上的那个秀才是叫县学廪生的。

所谓廪生,指的明清时期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到县里的公立学校去免费上学,并且还能够定期去领到一笔助学金补贴家用。

明清科举的路是很漫长,在‘童试’考中‘秀才’之后,还要再‘乡试’考中‘举人’,然后再通过‘会试’考中‘贡士’,然后在通过‘殿试’考上‘进士’,才能最终光耀门楣。

于是宋应星在考中秀才廪生之后,他后面的科举之路又到底怎么样?

我们也就此来到第二阶段,叫时代所限的科举。

说起来宋应星,少年时期在县里的公立学校读书的那段日子,真是给他一生的学问都打下了一个好基础,因为当时这个县学廪生一般都要求你读书满9年才能毕业,去参加乡试考举人。

青年时代,宋应星在这9年的读书生活中过得还是非常快乐,一方面他考试的压力没那么大,毕竟还要再等9年,时间还长着。

另一方面,这个宋应星是真的爱学习,而且他是什么都学的。

史书记载他那段日子过的叫:

编辑搜图

这里边,关闽濂洛指的就是明朝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当中最有名的五位学者,关指张载,闽指朱熹,濂指周敦颐,洛指程颐,程颢二程两兄弟。

那这个宋应星,他自己这个程主理学的,这个官学学的是不错的。

而除此之外,宋应星他诸子百家也都有所涉猎,同时史书说宋应星他“材大而学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宋应星他除了喜欢这些传统的典籍理论之外,他对于才艺方面的兴趣也很浓厚,并且眼界十分开阔。

宋应星在这一期间,不但是去主动学习了绘画和音乐,同时他还去自学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等于他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非常喜欢实践活动,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青年时代的宋应星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全才。而且就在宋应星上学这段日子里,他还在18岁那年成了个亲,娶了一个姓余的女子为妻。

那只能说宋应星人生的前二十五年,就像是一段明媚的初春一样,真是顺风顺水。

然而,这还不是宋应星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宋应星人生的顶峰,发生在他29岁那年的江西乡试。

说实话,这个乡试考举人,可要比这个童试考秀才难太多了。

因为这个在江西,每年报考乡试的考生人数是高达万人的,但录取人数只有百人,等于宋应星他们面对这场乡试,是一场淘汰率高达99%的考试。

结果就是在这样高淘汰率的竞争中,在万历四十三年的江西乡试中,年仅29岁的宋应星直接就考了个全省第三。

而且特别巧合的是,他哥哥宋应昇也考中是全省第六,等于一场乡试,全省前六里面有两个人是亲哥俩。那这种巧合,一下子就把整个江西的知识分子圈给震住了。

史书记载:

而随着名声大噪之后,宋应星他们哥俩还交到了两个同年中举的老乡好朋友,一个叫姜日广,一个叫涂绍煃。

编辑搜图

像后来宋应星的那本《天工开物》,就是涂绍煃出资给他出版的,那这四个人也是就此就缔结了一辈子的友谊。

并且四个人还相约转年一起去进京赶考,参加会试,冲击进士。

然而就是正当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宋应星的人生突然来了一场急刹车,而且一杀就是18年。只能说所有人都没想到,就是宋应星和宋应昇这对全省前六的亲兄弟,在此后的科举考试当中,居然就再无突破了。

他们俩是在18年之中连续参加了六次会试,全部失败。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俩不努力吗?

绝对不是!

因为当万历四十四年他们俩第一次这个会试失败之后,他俩是到了江西的白鹿洞书院里边闭关苦读了三年的。

这份态度绝不能说是松懈的。

那态度很好,是因为他俩能力不行吗?

那也不可能。

要是能力不行,他俩不可能在此前的乡试中考到全省前六。

于是问题来了,就是宋氏兄弟,他们俩态度很努力,能力也过硬,他俩到底就为什么没有办法通过会试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一是因为太卷了,二是因为太脏了。

说太卷了,是指这个明朝的会试的选拔,它依然是保持了一种高淘汰率的,它是把每三年通过乡试那些百里挑一的人才,都拉到京城里,进行了新一轮更残酷的竞争。

像明朝后期,他每次参加会试的考生大概是在人左右,而录取的人数只有人左右,淘汰率是高达93%的。

等于它就是让一群刚刚通过淘汰率99%的相似的人在一起,重新竞争一场淘汰率高达93%的会试。

那这真的就是太卷了,考不上说实话也挺正常的,毕竟大家都很努力,也都很有能力,那你考不上,也就只能说考不上。

可说完太卷了之后,为啥又说这个会试太脏了?

这里就要说明朝后期会试的舞弊问题太严重了。

编辑搜图

宋应星,他一生是参加了六次会试,前两次在万历朝,中间两次在天启朝,最后两次在崇祯朝,其中天启朝的两次考试,宋应星点背,刚好赶上了魏忠贤乱政,整个会试选人几乎就是一塌糊涂。

像史书就记载过:

这里顾秉谦、魏广微这俩全都是魏忠乾的忠实拥趸。

接着当时那个情况就是,当时的会试主考顾秉谦这个人,他都不是受贿,他是让家里人去明着索贿的。

因此宋应星他6次会试失败,看起来一败涂地,还真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在明朝后期的这个封建社会,人们出人头地的这个路径太少了,就业机会太少,大家都要去挤破脑袋去挤那个淘汰率高达99%的乡试和那个淘汰率高达93%的会试。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去承受什么官府的政治腐败和有钱人的经济贿赂所带来的不正当竞争。

于是我们说那一个人的志气是怎么磨没了呢?

就是在这种看不见希望的社会氛围中一点点消散。

所以到最后,宋应星他自己也写了首诗,去感慨自己这一生可能就注定是无法追上他曾祖父宋景的脚步了。

诗的原文

编辑搜图

意思说,老天爷对谁都一样,不会厚此薄彼。

我们宋家已经富贵了三代人了,到我这个当曾孙的也该遭罪受苦了。

不过说实话,宋应星跟他哥宋应昇他俩已经是举人了,到后期的时候,他是真没必要非要去追求考一个进士身份,因为在明朝他是这样,就是高级别的官职是需要你有进士的身份去当的,但是低级别的官职类似县一级的知县、县丞和教谕,只要你是举人身份,你就是有资格当的。

尤其考虑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宋氏兄弟,他们俩还有两位好朋友,一位叫姜日广,一位叫涂绍煃,他俩是在万历四十七年就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了,而且他俩也没有因为自己成功上岸就不管宋家兄弟了。

相反,在此之后,这四个人的关系还更加亲近了,尤其是这个姜日广和涂绍煃,后来还都跟宋应昇结成了儿女亲家。

所以我们说在朝中有人的这种情况下,宋氏兄弟他们要只想在明朝当个县级领导,怎么都有办法的。

只能说他们俩一直考到最后,大概率也就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才这么一连考了18年。

最终是等到宋应星他第五次科举失败后,宋应星他老爹宋国霖去世了,终年84岁。

接着等到他们哥俩第六次科举失败之后,他们的这个老妈魏氏也去世了,终年78岁。

然后在他们父母全都去世之后,宋应星和哥哥宋应昇两个人也就都认命,不再追求科举会试去考进士了。

最终宋应星是拿着举人身份到江西分宜当了一个县学的教谕,类似于今天的这个县重点学校的校长兼教育局局长。

因为举人这个身份其实还挺值钱,而他哥哥宋应昇则是到浙江的桐乡去当了一个知县。而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在被科举折磨了整整18年之后,当时已经48岁的宋应星终于是可以告别四书五经,去追求一些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我们也就此来到了最后阶段,“天公开物的神作”。

这里得多说一句,当我们讲述宋应星他个人的经历时,也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