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隋书·经籍志》也提到《神农本草经》有五卷、四卷本。但前两书均未交代该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所争议。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指出:“旧说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记。北齐颜之推提出此书系神农氏所作,只是经过后人的增删整理,掺杂了新内容,才乱了本书的原貌。晋,皇甫谧则认为是岐伯或伊尹所撰。上述说法均因文献证据不足,而尚有异议。
该书的成书年代有战国说、秦汉说、东汉说。从《本草经》的具体内容分析,所记采药时月都是以寅月为岁首。秦和汉初实行的是颛顼历,当时是以亥月为岁首的,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历以后才改成以寅月为岁首。正如陶弘景所指出的那样:“本草时月,皆在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另外,晋人嵇康、皇甫谧等皆引用或提到过此书的内容,说明本书在西晋以前就有流传。书中又多重视养生、服石、炼丹,还有神仙不死之类的说教,与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颇相吻合。
综合有关资料,我们认为,《神农本草经》并非出自一时一人,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书名冠以神农,一是因为古代有“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的传说,二是受当时尊古之风的影响。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
《神农本草经》的原著已于唐代初年失传,现今流传的本子是后人从《证类本草》及《本草纲目》等书中辑录出来的。流行版本较多,其中以孙星衍、孙冯翼叔侄合辑本较完善。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种,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之所以收药种,是为了“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对指导临床应用有一定的意义。
《神农本草经》较为详尽地记载了药物的功效,特别是有关植物药的记载。如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菊花“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其中对许多药物的认识,千百年来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得到反复的检验,一直沿用至今,如人参补益、麻黄定喘、黄连止痢、黄芩清热等。
并且,该书所载主治病证有多种,涉及内、外、妇、五官(眼、喉、耳、齿)等各科。如《序录》记载:“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避下利、大小便不通....”足见其记载主治病证之广泛。
《序录》写道: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也。”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方剂,并非药物随意堆砌,而有一定的组方规律。方中既有君药、臣药,还有协助君药、臣药起作用或在整个方中起调和、控制或引导作用的佐使药。虽然书中所提君、臣、佐、使各药的味数未免有些机械,但作为总的组方原则,却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序录》指出:“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一作‘视’,按:当以视为是)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可见,并不是所有药物都可以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后,能相互加强作用,如相须、相使,有的药物配用后一种能抑制另一种的毒性,如相畏、相杀而有些药物合用后,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则不应同用,如相反、相恶。《本经·诸药制使》对近种药物的配伍宜忌予以说明。如“丹砂恶磁石,畏咸水”等。《序录》写道: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这就是说,医者既要了解药物四气五味及有毒无毒等情况,还要熟悉每种药物适宜的采集时间、成熟程度,收藏药物时,要注意宜阴干或宜晒干,同时要善于鉴别药物的真伪新陈及质量优劣。另外,关于药物制剂,书中指出: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在临床用药的指导思想上,《神农本草经》主张: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并指出药物并非万能,贵在可治之时尽早防治。
关于临床用药原则,《序录》指出:疗寒以热药,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在用药方法上,《序录》提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这些原则和方法,多为后世医药学家所借鉴。
总之,《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魏晋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学都是在该书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中所载药物大多临床有效,其所述药物学理论、药物功效主治及用药原则方法,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由于东汉时期神学盛行,因此,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神仙道教思想的内容。例如,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泽泻....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