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蕲州人,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出身于医生世家,祖父是个常年在外的码头医生,父亲李言闻也是医生,同时又是个很有学问的秀才。那时医生这个职业上流社会不大瞧得起,收入也很微薄,因而李家的生活很不宽裕。李时珍出生不久,母亲便长年抱病度日,弄得李时珍幼年时也很衰弱,终年由药吊子陪着,直到十来岁才开始读书、到户外活动。从此,这两件事就成了他终生的乐趣和事业的基础。
李言闻是个善良的医生,穷人有病求他医治,只能给很少的报酬,甚至完全不给,但他从不拒绝,还经常免费赠送药品。这对孩子是无言的教育。也因为这个缘故,小时珍外出时,总受到洋朴的劳动者的热情优待,种田的、砍柴的、射猎的、打鱼的、摇船的,他们中都有李时珍的朋友,从这些朋友那里,他又学得了无数闻所未闻的知识。他对医药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知识越来越丰富了,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他立志作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医生,为人民解除病痛。
父亲很欣赏儿子的学习精神与天才,却不赞成他的选择。由于自己科场不利,只能作个穷医生,常受阔人们的蔑视与欺辱,他很希望儿子能走通仕途经济之路,得个一官半职,好振兴家门。当他发现儿子已私下读了很多医书时,不禁大吃一惊。从十二岁起,父亲就禁止时珍再读医书,专门学习指摩应举的八股制艺文。为了安慰父亲,他只好这样做,十四岁考中了秀才,十七至二十三岁之间,又三次到武昌应乡试。因为他一心想着医学,讨厌八股那一套,所以都失败了。李时珍深感这条路不是他该走的,他终于说服了父亲,正式挂牌行医。不久,薪州发生大水灾,水灾过后多种疾病大流行。年轻的李时珍协助父亲竭尽全力投入了救死扶伤的工作,表现高度的忘我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博得了极高的声誉,成了当地的名医。
随着医疗实践的进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他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药物学和医疗实践密不可分,而现有的药物学远远满足不了医疗工作的需要。我国古代药物学虽然素称发达,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李时珍所能见到的前代著名药典存在着许多分类失宜、解释混乱、分辨不清、失收漏收等现象,很容易将使用者引向错误,给伤痛者造成新的伤痛、甚至死亡。李时珍素米勤勉而细心,每遇到这类问题,都随手记录。材料积累越多,他越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迫切性。他常和父亲一起认真探讨,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决心将这些错误与可疑之处一一纠正过来,确定下来。
这种工作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李时珍虽已读了很多书,也有了较丰富的行医实践,但他深感已有的学力与所要从事的事业远不相称。怎么办?勤奋学习。大约二十三岁至三十五岁间,除必要的日常生活和出诊外,他的时间全都用来读书。自家藏书不足,他就以名医身分到豪绅家和明王朝宗室荆王府去作门客,充分利用那里丰富而珍贵的图书。他读书极其广博,除医药学著作外,经史百家无不广为涉猎,著名学者文人的诗文集、笔记、小说、谱录、方志等奇书秘发他都认真下过功夫,就连讲炼丹修行的方术书也不放过。他对书中的内容反复进行科学的比较,连贯性的思索,发掘出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或未曾注意的宝藏。
他佩服前人诗文写景、叙事、状物的美妙精当,即使只言片语,也往往给他发明性的启示,成为立论的雄辩根据。这种对前人成果总结性的研究,使他对千百种可入药的动、植、矿物在名实关系、性状功能、炮制加工、使用方法等方面有了明确而科学的认识。无数错误疑案纠正了、澄清了,前人漏掉的,也补充了不少。同时,他还不断地将新成果应用于自己的医疗实践,加以检验、推广、提高。三十五岁时,李时珍觉得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开始按计划着述。受了朱熹《通鉴纲目》一书“以纲挚目”、“纲举目张”编撰方法的启示,他给自己的著作确定了名目和体例。
蕲州的山山水水,一次次印上了他辛勤的足迹,那里的禽兽鱼虫、花草树木都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满身是汗、两脚是泥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他看、听、嗅、摸、问、记、想啊,漫山遍野都是学问,随时随地都有老师。薪州毕竟是天下一角,见闻有限,更广阔的世界吸引着李时珍。三十八岁那年,医院。他以职务之便,常到皇家药房去,那里存放着全国各地进贡的药品,种类之繁多齐备使他大开眼界。他对这些药囱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先前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明白如画了。
一年以后,他托病辞职,回乡途中作了大量考察,收获不小。以后他又作过多次长途旅行,足迹遍于湖广、两江、安徽等广大地区。他到处寻幽探胜,了解研究各地的方物特产和风土人情,更注意学习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搜集民间验方。他还对由国外传入的药物给予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