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科学差距在哪牛顿解释得

文/阿波

『高中历史知识点解读之“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长期领先于西方,可是在近代,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西方只用四五百年的时间,就在科学上赶上并超过了中国。很多中国人不服气,可是不服气又有什么用?还是让我们来探讨下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吧!就以“潮汐”这一现象为例。

钱塘潮

潮涨潮落,自有其时,住在海边的人,对这一景观司空惯见,自然,也会有很多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比如东汉的思想家王充,他在他的著作《论衡》中指出:

“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

意思是说,潮汐的产生及其周期,与月亮的圆缺有关。

到了唐代,有个叫着余道安的,记录了唐朝人对于潮汐的看法:

“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从往之……此竭彼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不系于日。”——唐朝人余道安《海潮图序》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人对于潮汐的看法并没有比东汉进步,他们只是重申了潮汐的产生及周期与月亮的盈亏有关,还强调说,只与月亮有关,与太阳没有关系。看这话说的,明明前面的都对了,这最后加的这句,就错了。

钱塘潮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的科学家牛顿对于潮汐是如何解释的:

1687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及其引力的变化所造成的;月、日引潮力是产生潮汐运动的原动力,它是天体引力的组成部分。

这是牛顿对于潮汐的经典解释,他提出了潮汐现象与月亮的运行有关,而且是由月亮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又说潮汐现象不仅与月亮有关,还与太阳有关,即太阳的引力也参与了进来,还进一步指出,包括月亮、地球和太阳的一切天体都有引力,即万有引力。

对比一下中外两种看法,我们发现,我们只是看到了表相,人家看到了本质;我们只是总结了经验,人家上升为理论;我们只是解释了“是什么”,人家却解释了“为什么?”。

牛顿

如果从思维的层次上解释,就是:

1、现象观察——2、经验总结——3、理论探索

上述三个层次中,我们只完成了前两个层次,没有进入第三个层次。而没有进入第三个层次的话,科学是很难发展的。因为经验这东西不一定就是科学,科学要求检验之后,是完全正确的,并且可以用它来做理论指导的。

所以说,看了牛顿对于潮汐现象的解释,与我国古代的解释一对照,我们就清楚了我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差距在哪里了?这就是:我们停留在经验阶段,他们上升到了理论阶段。

感谢牛顿!

那么,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就不再深入了呢?这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有莫大关系。

科举考试现场

在中国实施了年的科举制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因为科考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科考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纯文科,代表自然科学的理科就被排斥在外了。那么作为读书人,你当然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如果你去关心什么“潮汐形成的原因”,肯定会被别人骂“不务正业”!这就像我们现在的“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考什么,你就学什么,高考不考的,你学它干吗?

如此,导致读书人都不去研究自然科学,那么自然科学会得到发展吗?

当然,科举考试并不能完全的关闭科学大门,自古就有一些从小爱科学、长大后研究科学的人;而且国家的发展也需要一些科技人才,比如天文、历法、农田水利方面的人才。中国几千年历史,政府向来力保小农经济的存续,小农经济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比较脆弱,所以政府特比较重视天文、历法、农田水利方面的人才。可是天文、历法、农田水利方面的人才一辈子服务的对象是小农经济,这就限制了他们的眼光和思路。

科举考试教材

以天文学人才为例,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呢?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一样,都是为农业服务的,天文学家帮助老百姓种好地,做到不违农时也就差不多了。至于他们多余的智慧,就是为皇家和世家大族们观天象、测风水,卜吉凶……说白了,就是走入了迷信的歧途。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很难像哥白尼那样,去研究宇宙的中心是什么?因为研究宇宙的中心是什么对农业没有帮助,你的研究将“毫无价值”,你会因此而穷困潦倒,还不如做个风水先生名利双收……

当然,还有专制制度方面的原因,重农抑商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这里不一一赘述。

古人所观天象

所以,中国古代是很难出现科学理论的。经验性的科技成果倒是不少,比如说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明朝时候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它们都有一个特点:经验总结,并非科学理论的阐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