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松果的故事
院子里有不少松树,年纪无考,观其样貌已有多年,据说松树结果最早的也要长到5-6年才会结果,结果晚的甚至要等百年。松树即使结果了也不会年年丰年,最起码要隔2-3年,甚至更长的年度才会丰收一次。
我院子里的松树,刚好是丰年,成熟的松果体如鱼鳞,状如塔峰,长约6~10厘米,宽约3厘米,有的甚至更大,更宽,一个巴掌都握不住它。
闲来无事的时候,我喜欢在院子里散步,走至松树底下时,便顺手捡了些松果,这些掉在地上的松果有的是刚刚落下的,有的是落下许久的。那些刚刚落下的新鲜松果还带着松胶,粘粘糊糊的。那些落下很久的松果齿鳞大张,像久经风霜的老人沟壑纵横。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那些被吹了松果和这季节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不抬头看松树,还真不知道现在是春天。
树上的那些已经成熟的松果正在等待着风的到来,那些新长出的松果才刚刚探出头来,殷红的花冠散发着松木的香气。
夕阳下,我把那些散落在地松果捡回至家中,然后对这些松果进行分类,把那些已经完全干枯的松果当作壁炉引燃的材火,把那还算结实的松果做成烛台。把特别结实松果的用电钻从松果的底部钻孔,给它们弄一根花径,插在瓷坛中,摆放在院内的桌子上,乍看之下别有风趣。
松果的药用价值
我想关于松果,你或许还想知道这些。
最早的关于松果的记载要追溯到《神农本草经》,据说里面写着“松为仙人之食物”。这里所谓的“仙人”,实际上是指那些耳聪目明的长寿老人。松果的药用价值还出现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松果,松树之实,性温苦,无毒,人肝、肾、肺、脾诸经,治各脏肿毒,风寒湿症。能够治疗肿疱,促进毛发再生,强健肝、肾、心、脾、肺五脏,能够充饥,延年益寿。
唐代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医药学家,他提出“食药同源,以食疗疾”的著名论点,成为奠定我国统医学基础的著名理论之一,直到今天仍显现其重要价值。孙思邈对松树也是情有独钟,将松树的相关部分用于疗疾养生,创立了“服松果法、服松叶法、服松脂法”等自然养生方法。
古代陵墓文化中的松果
松果不单单只是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死为大。在死者的坟墓上,一般要栽上松树或柏树,来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以松柏不惧严寒酷暑的傲然风骨的气质及长青不老的属性来表达使死者“长眠不死”的愿望。
那么为什么要在死者的坟墓上栽种松柏呢?这是有典故的。相传远古时,有一种妖兽叫魍魉,此兽以人尸为食,常将坟墓内的尸首挖出,食后将遗骨暴于荒野。
魉魉又异常诡秘,行踪不定,使人不能将其捉获且难以防范。但此兽惧怕松果和松树、柏树。因此,人们便在坟墓旁摆放松果、种置松柏加以防护。但是在不同殁者的坟墓所栽种的树木是不同的,而且是有规定的。汉武帝时规定:地位尊贵者坟丘要高且种的树要多,松果摆得多。地位卑贱者坟头要低且种的树要少,松果摆得少。
由此可见,坟墓种什么样的树,是死者尊卑地位的体现。而且皇上的陵墓只能种松树,否则就是降低其身份,官员将此弄错者将被处死。其它达官显贵、绅士名流、贩夫庶子只能种按其等级规定的树种。
所以说,松果虽然普通但却有着不一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