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杂俎山东人撰写的大唐百科全书

□刘永加《酉阳杂俎》是一部唐代著名的志怪小说,内容博杂、标目新奇。明代毛晋称它“天上天下,方内方外,无所不有”,鲁迅先生也说它是“或录秘书,或叙异事,仙佛人鬼以至动植,弥不毕载。以类相聚,有如类书。”由此可见,这部书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堪称唐代的百科全书。这部书的作者叫段成式(-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山东临淄人,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和吉州、处州等地刺史,官至太常少卿。段成式自幼就博闻强记,史称他“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酉阳杂俎》内容涉及唐代及以前的经济、文化、科技、民俗、文学以及中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由于作者段成式是山东人,书中的齐鲁元素自然就很多。《酉阳杂俎》中的天文学《酉阳杂俎》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学资料,其中对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记载较为详细。一行(—年),俗名张遂,唐代天文学家,他制定的《大衍历》创新颇多,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该书卷一《天咫》篇记载了一行利用法术藏匿北斗七星,并劝说唐玄宗大赦天下的故事。说的是一行年幼时家境贫寒,时常受邻居王大妈接济。后来王大妈的儿子犯罪当斩,遂向一行求救,一行利用法术藏匿北斗七星,以天象为由,建议唐玄宗大赦天下,王大妈的儿子因此获救。一行还有求雨的本领,在该书卷三《贝编》记载了一行求雨的事,“开元中,尝旱,玄宗令祈雨”,一行称需龙形器皿,“方可致雨”,后寻得一面鼻盘龙古镜,“乃持入道场,一夕而雨”。这个记载说明,一行作为古代精通天文星占的历算名家,显然还具有丰富的气象知识,可以预报天气,所谓一夕而雨,应该是一行预测出来的降雨过程。《酉阳杂俎》还记载了其他一些天文常识。卷十《物异》篇载“西域以五月为岁”,是说西域采用的历法以阴历五月为岁首。书中还多次记载了陨石,卷十《物异》篇载:“太宗时,汾州言青龙、白虎吐物在空中,有光如火,坠地陷入二尺。掘之,得玄金,广尺余,高七寸。”这个玄金应该就是陨石。卷十《物异》篇和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篇还有两条关于陨石的记载。《酉阳杂俎》中的唐代音乐《酉阳杂俎》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音乐知识。续集卷六《寺塔记下》就记录了九部乐:“慈恩寺。寺本净觉故伽蓝,因而营建焉,凡十余院,一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救度三百僧。初,三藏自西域回,诏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设九部乐,迎经像入寺,彩车凡千余辆,上御安福门观之。”从中可以看出,此处的九部乐不是演出的节目,可能是由太常卿掌管的九部仪仗。那时常规的九部乐、十部乐,大都是用于宴群臣、宴来使的。在《通典》卷一四四中就记载:“凡大燕会,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唐代音乐出现了许多新的体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曲子和大曲,曲子是唐代音乐的代表曲种,也就是艺术歌曲。卷三《贝编》载:“荆州贞元初,有狂僧善歌《河满子》。尝遇醉,五百涂辱之,令歌,僧即发声,其词皆五百从前隐慝也,五百惊而自悔。”前集卷一九《草篇》载:“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前一段话说的是贞元年间的流行歌曲《河满子》,又称《何满子》,是唐代的教坊舞曲,这里记载的是用同一支曲调作反复歌唱。后一段说的是唐代曲子歌唱的一种常见方式为“抵掌讴曲”。当时还有一种踏歌很流行,《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四《诺皋记》有记录:“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鬓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这里记录的“踏歌”,是用踏步以应歌拍,作集体歌舞。据《唐声诗》载:“徒歌之声诗虽无乐器伴奏,但于集体歌唱时,每作集体之舞蹈。因之,用踏步以应歌拍,乃歌舞中之一种基本动作。”唐代踏歌风气十分盛行,有了专门的踏歌场所,称“歌场”。唐代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储光羲等大诗人都在诗中描写过踏歌或踏曲。据《岳阳风土记》载:“荆湖民俗,岁时会集或祷祠,多击鼓,令男女踏歌,谓之‘歌场’。”正是在这种歌场中,产生了大批曲子,比如《缭踏歌》《队踏子》《踏金莲》《踏谣娘》等踏歌名曲。《酉阳杂俎》中的山东元素《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作为山东人,自然对山东的风物人事大书特书,全书三百余条内容,涉及山东的六十余则,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很广。《酉阳杂俎》记录了不少齐鲁的神话传说,包括莱国石人、历山铁锁等著名故事。卷十《物异》篇载:“莱子国海上有石人,长一丈五尺,大十围。昔秦始皇遣此石人追劳山,不得,遂立于此。”莱子国,古国名,姜姓,子爵,都城在今山东龙口。《诺皋记上》篇载:“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人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矣。”齐郡治在今天的济南,历山即千佛山。《酉阳杂俎》对齐鲁山水名胜也多有记载,其中记载记水的,以卷十一《广知》中最为著名:“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凝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历城即济南,莲子湖即古鹊山湖,古时与今之大明湖相通。这段文字写景犹如观赏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该书中写山的,卷二《玉格》中的一则比较出名,“高唐县鸣石山,岩高百余仞,人以物叩岩,声甚清越。晋太康中,逸士田宣隐于岩下,叶风霜月,常拊石自娱。每见一人着白单衣,徘徊岩上,及晓方去。”白单衣之人即为仙人王中伦。鸣石山的岩石被叩击发出的声响,居然引得仙人流连,想来一定是非常美妙动听且高雅的吧。卷十《物异》中记有一个方山:“济南郡有方山,相传有奂生得仙于此。山南有明镜崖,石方三丈,魑魅行伏,了了然在镜中。南燕时,镜上遂使漆焉。俗言山神恶其照物,故漆之。”这里记载的是方山及山上奇妙的镜石,因民间传说加上仙话而成为当时的名胜。大唐奇人段成式画像《酉阳杂俎》也记录了一些有关山东的动植物史料,有些涉及神话传说或仙话,卷十六《羽篇》载:“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冀,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函山,即今济南玉函山。据说玉函即因此函而得名。这个故事属于仙话传说,这种鸟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酉阳杂俎》记录齐鲁的植物资料,也被赋予一定的神异色彩,卷十八《木篇》载:“贝丘之南有蒲萄谷,谷中有蒲萄,可就其所食之。或有取归者,即失道,世言王母蒲萄也。”贝丘,在今山东博兴东南,蒲萄应为葡萄。卷十八《木篇》载:“济南郡之东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色黄如橘,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在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载:“黄而圆者名金杏。相传种出自济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谓之汉帝杏,言汉武帝上苑之种也。”由于这种杏的品种是从武帝上苑引进的,所以被称为“汉帝杏”。《酉阳杂俎》还记录了不少齐鲁风俗习惯、文坛雅事、历史遗迹、僧道秘闻等史料,成为了解唐代齐鲁历史文化的宝贵史料。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