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大别山赤灵芝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乡村百姓故事》特约作家:马民权

古往今来,人们对灵芝的崇尚从未消减,代代传奇。数千年前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将其视为“神之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则创造出内容更为丰富的“灵芝文化”。我们的祖先早在仰昭文化时期(年前)便采食灵芝,并且在世界上首创“紫芝之栽如豆”的灵芝人工栽培法,早于法国千余年。而将灵芝入药治病,保健养生则于人类历史之首创。

灵芝,自远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神奇传说流传至今。在众多的神话传说中,大别山(霍山)赤灵芝的传说则更为神奇。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在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将灵芝划分为“青芝(龙芝)、赤芝(丹芝)、白芝(玉芝)、黄芝(金芝)、黑芝(云芝)、紫芝(木芝)”六类,并说明其分布区域为“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生、白芝生黄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夏峪”。其中“赤芝生霍山”,即以英山为腹地核心的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自古为古岳衡山(亦称:曾山、甑山、古西陵山和大鳖山),《山海经·中次八经》:“龙山……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中次十一经》:“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注于视水……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前一衡山,亦称霍山,在今霍山南含英山全境,古称衡山。《尔雅》云:霍山为南岳,郭璞注:“霍山即天柱山”,邢丙注:“乃指衡山,一山二名”。

汉武帝之后,以潜山、岳西二县交界之天柱山为衡山。《中次十一经》与《中次八经》的衡山为连麓,即大别山东端南北分向之今霍山、金寨、岳西、英山等县连体山脉。素有:北有“天柱”即天柱山,南有“神针”即英山羊角尖,而成南北制衡之势,后分成霍山和英山。《中次十一经》与《中次八经》的衡山指的是霍山、岳西、英山等县连体山脉,其中峰“多枝尖”,亦称为天柱山者,位于密迩英山县数十公里之霍山、岳西两县交界处,英即其东南逶延之支脉,今英山县地昔归霍山县所辖。衡者,制衡也。

大别山自东向西绵延千里,一脉擎天,界分鄂皖,水派江淮。位于腹地核心的英山,北宽南窄,北高南低,三山夹两河,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形如北斗,实为太(湖)、岳(西)、霍(山)、金(寨)、罗(田)、浠(水)、蕲(春)七(县)星拱斗之县,自古即有狮龙之相,亦呈南北制衡的地理形势。《史记》云:“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因南斗,魁抢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洲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英山全境,乃北斗中位,狮龙之形,帝车所在。地征其瑞,车之辕有东、西、南、北四大温泉以应天车四季如春帝宫之兆。

霍山赤灵芝的这个“霍”,早在春秋时期,就设有潜邑,汉武设为潜县,隋朝始称“霍山”。霍山与英山夏属扬州,同是皋陶后裔封地。春秋前同属六国,楚天六后设邑,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年)复衡山国,五年后改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年)实属衡山国,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年)改衡山国为衡山郡,元封五年(公元年)设潜县,属庐州郡,隋初属庐州,后属庐州郡,文帝开皇初年(公元年)改霍山县。

唐高宗武德四年(公元年)以霍山、应城、潜城三县置霍州,贞宗六年(公元年)属霍州、应城、潜城、开化、清丰、潜县统入霍山,属淮南道寿州;武后神功六年(公元年)改名武昌县。五代十国,初属忠正军寿州;南唐改为清淮军。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年)并入六安县,属淮南道寿州徽宗政和五年(公元年)属淮西路寿春府。元初,降为六安县故埠镇,泰定三年(公元年)属淮西江北道,至正十二年(公元年)属淮南江北行省。因此,古时的霍山并非限属今日之霍山县,实为以英山为核心的(古岳衡山)大别山地区的史称。

大别山(霍山)赤灵芝的神话传奇,乃盘古开天辟地始,至共工头触不周山,昊天东南倾时,伏羲画八卦,女娲补天漏,才有灵芝出世。相传,女娲脚踩七彩祥云,于黄石地矿练五色石,然后立于大别山天堂补天漏,故后世曰“天有九重”,女娲被尊为“九天玄女”,而伏羲画八卦定太极阴阳,乾坤始奠被尊为玄天上帝。

至今,大别山地区千家万户家神牌位上书有“九天东厨司命”,这个“东厨”即是九天玄女和玄天上帝的厨师。女娲练五色石,补好天漏就驾蓝色祥云去了九重天,遗下六色祥云于中原;遗青云于泰山、赤云于霍山、黄云于嵩山、白云于黄山、黑云于常山、紫云于高夏峪。而遗于霍山的赤云即化作大别山(霍山)赤灵芝。九天东厨常下界采赤灵芝为九天玄女、玄天上帝炮制饮用,保二位神仙永远年青的身体和与天地齐寿的性命,故被封为“司命”而为“九天东厨司命”了。

正因女娲遗六色祥云变化为灵芝,故灵芝才形似云朵,姿态独特。她那优美祥和的曲线古朴而高贵,且生长环境特殊,世人难见,采摘尤为不易,更显得神秘珍奇。由于灵芝盖面的环形轮玟特型,所以,被人们视作“瑞征”、“庆云”,象征着“古祥如意”,而由灵芝演变而成的“如意”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图腾”。人们不仅用黄扬木、紫檀木或玉石雕刻而成外,而且亦被雕嵌在天安门前的华表柱上。不但如此,自炎黄始,被借其形状设计为帝王车骑的车盖、出行的华盖和万民伞了。

灵芝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可谓中药之王,它珍稀难觅,且功效神奇。南北朝的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和明代药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记载,赤灵芝生霍山。依前所述,霍山在古代就是现今以湖北英山为核心的大别山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雄起于长江、淮河环抱之中的地理位置,繁茂的南北动、植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离子”过剩和半封闭、较原始的生态环境,而成为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功效最佳的赤灵芝的发源地。

魏吴普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也是最早论及灵芝的药学著作。此书记载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则被列为药中上品:“养命以应天,多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而东汉学者应劭曰:“芝,芝草也,其叶相连”。王充《论衡》则曰:“其生于上,土气而生芝”。到了东晋,著名道教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记载芝草图百多种,并配以图谱。

他一生探索芝类之生之法,对后世服食灵芝之功效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至唐代蔡敬、李绩等编篡的《新修本草》、宋朝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注集》都进一步从性味和药效功能等方面补充和修正了对灵芝的论证。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引证诸家见解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灵芝性苦、平、无毒,具有益心气,利关节,坚筋骨,祛痰,活血等功效,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灵芝极为重要的资料。

总之,按中医理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唯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胃,又可安心养神,健脾助消化。灵芝不同于人参、鹿茸等补虚药物那样不能随意服食,非得医生剂方配伍才可服用,而灵芝则平衡阴阳,即既可扶胜亦可扶衰,可与百药配伍,亦可平时服饮以保健养生,用途广泛。所以,历代医家都把灵芝,特别是大别山(霍山)赤灵芝视为滋润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中的极品,临床用于防治多种疾病和延缓衰老。现代医药学家一致认为: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享有“诸药为个病之药,灵芝为百病之药”之美誉,而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人能享用防病治病保健养生了。

(编辑:曙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