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跟一位家乡的老同学见面,说到另位一位同学老胡,他忽然一声长叹,说很可惜,老胡同学去年已经作古了。消息让一贯闭塞的我很震惊,老胡刚过五十,怎么会走得这么突然?同学无奈地说,还不是因为喝酒!
那天中午,老胡和几个同学聚到一块,免不了要喝一场,喝完还没散伙,老胡突然病发倒下,同医院。当时查出是心梗,但来不及抢救了,几个人眼睁睁看着老胡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张冰凉的遗像。
喝酒喝出人命,每年甚至每天,这种悲情故事都在上演。当年在深圳,曾有一位安徽藉的同事帅哥小佘,晚上应酬,喝了白酒喝啤酒,喝了啤酒又喝红酒,回去之后醉死在宿舍里,过了几天才被人发现,帅哥倒在了卫生间的马桶旁边。
酒,说起来是个奇妙的东西,妙就妙在小饮怡情,大饮要命。《本草纲目》说得很明白:“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生,损胃亡精。”
道理嘛,清醒的时候人人都懂,问题是一旦坐到了酒场上,“少饮”和“痛饮”的界限很难把握,年轻的时候身体还能禁得起折腾,一旦上了点年纪,再不控制自己的量,那么,“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本来是个高兴事,喝出人命来,死者死矣,生者噬脐莫及。
有人说,人都死了,再说什么都是事后诸葛亮,还有什么用?
说到这句话,忽然想到,关于喝酒,诸葛亮先生确实是有话在先的,这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对于酒有很高明的认知。
大家都知道他的《诫子书》,这篇主要是说学习和自身修养的,在另一篇《又诫子书》里,诸葛亮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大意是,无酒不成宴,朋友客人来了,上酒也是符合礼节的,酒是媒介,可以表达双方的情意。但酒量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大家能喝到尽兴但不失礼节,都能保证安全退席,这是最和谐如意的境界。如果主人觉得情意还未尽到,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再喝点,但有几分醉意朦胧就好了,不能醉到迷乱颠狂。
诸葛亮自己其实也是喝酒的,在《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那么凶险的关头,他还不忘在船上带两壶酒,边喝边听着船外箭落如雨,端的潇洒从容。
诸葛亮作为一个父亲,并不板着脸教育人,酒可以喝,喝到尽兴,但不能乱性。但说实话,一旦坐到酒桌上,“醉”和“迷乱”之间的度往往没法掌握,不受本人控制,平时还藏着掖着的,现在都要发作一下,所以有人说,酒壶也是一个炼丹炉。
据传诸葛亮还真有借酒观人的心术。他有一部兵书叫《将苑》,历来有学者认为是伪托之作,这不是今天要谈的重点,且不说。在这部书中,谈及如何“知人性”,共有七种方法,即: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以酒观人”,也许可行,但对于像本人这种天生不能喝酒的,可该如何着手?
所以这句话不管是不是诸葛亮先生说的,其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
说到这儿,又想起了太原的一位老哥,他们一帮战友每年过年要聚在一起喝一场大酒,谁知道去年喝出了麻烦。其中一个战友酒量一向不错,喝到最后,大家同起一个“豪华”一下,他也跟着走了一个,应该说酒品和人品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但非常难过的是,他回了家躺在床上就再也没起来。看着他的老婆哭得肝肠寸断,他们也都觉得心里有愧,谁能想到会出这事?把最好的战友给喝死了!一商量,要表达一下歉意,一人给拿了几万块钱。
本来以为这事就了了,谁知道战友老婆只要哪天想起老公,心里不平衡了,就跑到这位老哥的单位来找他哭诉,哭得声嘶力竭,一层楼都没法办公。后来,老哥只要在单位门口看到那个女人的影子,就惊得魂飞魄散。再后来,他请门房帮忙,只要看到那个女人就立刻通知他,他好以最快的速度从后门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