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李时珍用27年编成的药学巨著

北京手足癣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8593664.html

李时珍是明代的一位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用了27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药学巨著,名叫《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收集了中国16世纪以前所有的本草学知识的书,也是一部介绍了自然界各种药物的书。这本书有52卷,有种药物,有个医方,有幅插图,分成了16部60类。这本书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知识,而且结合了作者的亲身考察和实践,纠正了许多错误,补充了许多新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这本书对中国和世界的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药典”。

李时珍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喜欢医书。他每看到古人写的药物的名字很多,但是真正用的很少,或者有些药物有名无实,或者有些药物有实无名,或者有些药物名不符实,或者有些药物实不详尽,他就很难过,就想为后人把这些问题都解决掉。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仅广泛阅读了多种古代医籍和其他相关书籍,而且多次远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样本。他曾经到过蕲州、黄州、武昌等地,并亲眼目睹了许多药物的形态、产地、炮制方法和疗效。他还与当地的医生、僧人、道士、山民等进行交流和采访,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流传的药方和验方。他还亲自尝试了许多药物,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的过程历经三次改写。第一次是在嘉靖四十四年,他根据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进行补充和修订,并命名为《证类备要》。第二次是在嘉靖四十九年,他在《证类备要》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药,并改名为《本草新编》。第三次是在万历六年,他对《本草新编》进行了彻底的重写,并最终定稿为《本草纲目》。

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后,却遭遇了出版的困难。他曾经到过江阴、南京等地,寻求出版商的赞助,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万历十九年,他得到了南京的藏书家兼出版商胡承龙的资助,才得以刻印。李时珍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问世,因为在万历二十一年,他因病去世,享年59岁。

《本草纲目》是一部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的药学巨著。该书按照药物的来源和性质,将种药物分为16部60类。16部分别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则是在每部中按照药物的特征进行细分,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等九类,木部分为香木、花木、果木等八类。每一类中,又按照药物的气味和功效进行排序,如山草类中,先列甘草,后列黄芪,再列人参等。

每种药物都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分为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释名是确定药物的名称和别名;集解是叙述药物的产地和形态;正误是纠正前人对药物的错误认识;修治是介绍药物的炮制方法和注意事项;气味是分析药物的性质和归经;主治是说明药物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发明是记录作者对药物的亲身体验或新发现;附方是收集使用该药物的方剂和验方。每一项都有详细的注释和引证,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证据。

《本草纲目》还附有幅精美的插图,对于一些形态复杂或难以描述的药物,如动物、植物的各个部位,都用图示来辅助说明,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辨识。这些插图大多由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和李建木所绘,虽然不是专业画家,但也尽力做到形神兼备,真实可信。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的一部杰作,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医学、药学、博物学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有着极大的价值和启示。该书也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科学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李时珍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