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药材都长在一棵树上,小果子做菜吃清热

“柑橙百里夹清江,岸岸风来白雪香”,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在橙、柚、柑、桔开花的时候来游清江,看见百里桔园橙园夹着一江清水,两岸绿荫掩映,瓦屋参差,银花点缀,灿烂如雪,阵阵飘香,便由感而发的赞叹。

这里说的“橙”并不是我们常吃的脐橙,而是特指清江枳壳(zhike),酸橙,又叫臭橙,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药典中收入的草药。

而清江,是现在江西樟树市的古称,又名商州,南国药都。

枳壳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种植,但樟树枳壳以“皮青、肉厚、质坚、香味纯正”的优质特色,以一己之力扛下了“枳壳之乡”的大旗。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在他著的《本草纲目》中也说:“枳壳……以商州者为佳”。

枳壳形状呈半球形,它虽然和橙子是近亲,但味道和大小却很不一样。枳壳气味清香,味道苦涩,特别酸,而且小枳壳个头只有橙子的十分之一大。

枳壳在我国传统医药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是一味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药材。古代医学著作中常提到它的药用价值,其具有理气宽中,促进消化等功效,对于子宫脱垂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那么,你吃过酸橙枳壳做的菜吗?

在樟树人眼里,枳壳不仅仅是能卖钱的药材,它更是健康养生的家常小菜。无论凉拌还是爆炒,都十分开胃下饭。盛夏时节,中药种植基地枳壳飘香,不少农庄都将枳壳推上了客人的餐桌上,一起看看大厨是怎么做小炒枳壳的。

枳壳、小米椒、大蒜、生姜、秘制辣酱。

1、采摘枳壳。

樟树人一般用来食用的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枳实。枳实具有行气破积、消食化痰、通利腹气等作用。对于因为食积痰滞、气行不畅等引起的胸腹胀痛、痞满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枳壳的采摘一般在7—8月份的盛夏,选采绿油油的还没有成熟的枳果,在晴天从中部横切成两半,一片一片铺开,晒时瓤肉向上,切勿沾灰、沾水,晒至半干后,再反转晒皮至全干,有些直接使用机械进行低温干燥,这样做成的枳壳便成为了枳壳原药材。

采收后的枳壳鲜果每年都会结出拳头大的枳壳来,熟了黄橙橙的,但味道有点酸,很少有人爱吃,初冬时节掉落一地。

但樟树村民们却偏爱小枳壳,5—6月,枳壳刚刚长出指头大小,他们将树上掉落下来的小枳壳捡起来,按当地人的说法,一人每天只能捡七八斤,这个不捡起来就浪费了,捡起来就可以做菜吃。然后进行挑选,清洗两次后加水漂,每天换一次水,换水的时候要使劲用手揉枳壳,搓干净再换水,一般三到四天,撒上蒜、盐、辣椒面、生抽搅拌均匀就可以直接吃,这是枳壳的一种吃法—凉拌。

2、枳壳加工炮制,炒枳壳;枳壳焯水。

这里用来做“小炒枳壳”的枳壳褪去了原本的青绿色,变得焦黄,还带点黑褐色的纹路,这是因为小枳壳经过了加工炮制,成为了中药材。枳壳的加工炮制方法多样,但大抵都是炒制而成:

①炒枳壳:取净枳壳,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或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放凉。

②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麸皮冒浓烟时,加入净枳壳,迅速拌炒至深黄色,麸皮呈焦黄色时,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每枳壳kg,用麸皮10kg。

③盐炒枳壳:取净枳壳,用盐水拌匀润至尽,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凉拌枳实,生食破气作用比较大,所以如果要行气,凉拌吃比较好。而炒黄或麸炒,主要可增强健胃消食的功效,若消化不良,爆炒食用效果更佳。

小枳壳经过炒制后还需进行焯水,否则枳壳里面留有很重的苦味,影响口感。

3、煮至3分钟左右,往锅内加入适量盐提味,之后倒入大漏勺,沥干水分备用。

4、待锅内水分烧干,倒入一勺油沿锅底划开,使油均匀散开在锅底,待油热之后,放入盛好的辣椒酱炒匀。

江西人对辣酱是真爱,一个冰箱几乎半个都能用来装辣酱,又香又辣,反正什么口味的都好吃。他们对辣酱的吃法更是得心应手,凉拌菜放一勺,拌粉的时候放一勺,火锅蘸料来一勺,喝粥的时候还能作为开胃小菜,炒菜就更不用说了,一勺辣酱抵过一把辣椒和一勺盐。

小炒枳壳主打咸辣的口味,所以这辣椒酱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5、倒入小米椒、姜和蒜末一起翻炒10秒爆香。

葱、姜、蒜、椒,人称调味的“四君子”,它们不仅能够调味而且能杀菌去霉,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很多菜在炒制时没有放生姜或是大蒜,会失去原有的美味,所以这几样配料在烹饪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爆香姜蒜椒不可用太大火,要用中小火,否则味道过了,还会被烧糊。而且在做不同的食物时,它们也不能随意乱放,像肉类要多放花椒,有助暖作用;鱼类要多放姜,缓解鱼的寒性,还能解腥味;贝类多放葱,不仅能缓解贝类的寒性,还能抵抗过敏;禽类多放蒜,杀菌效果好,使肉更香更好吃。

6、倒入焯过水的枳壳,加一勺盐,翻炒15秒后即可盛出。

能做成菜吃小枳壳,清热解毒,长大了的枳壳切成片可以做中药材,枳实和枳壳的外皮还能做青皮,青皮味辛苦,性温,善入肝经,具有疏肝胆、破气滞、散结止痛的作用,这三种药物虽然来自于同一棵树上,但却因为采摘的时间、部位不同,药性和使用就各有千秋。

有人常将枳壳和枳实混淆,但其实它们同出一物。

在樟树一直流传一个说法:相传,宋朝大臣刘敞因病回老家临江府清江县墨庄刘家(现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刘家)休养,某天在枳树下教侄孙读书,忽然一颗枳果落下,砸到了刘敞的头,侄孙笑说:“枳砸壳”。刘敞因头发少被小孩取笑,指着竹盘里晒的枳小果说:“汝脑实”。反讥小孩太顽皮不开窍,公孙二人此后常戏称彼此为枳壳为枳实。后来人们就干脆把枳的空壳大果为枳壳,实心小果为枳。

成菜的小炒枳壳色泽艳丽,光是面上红艳艳的辣椒粒,就让人忍不住砸吧砸吧口水。它既有枳壳本身带有的微苦,又有辣椒酱增添的咸辣,平常日子,很适合用来做小菜,下稀饭,如今药膳小炒枳壳更是被列入了非遗美食之中。

枳壳除了做菜吃之外,还能做香料和调味品,它在菜肴中主要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

樟树作为南国的药都,各色各样的药材在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他们将中药材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药膳文化。

在樟树市的街头,依旧能看见挎着篮子,蹲在街边卖枳壳的老农,他们大声吆喝着:“小个的十元一斤,大个的8元一斤……”,有些人要小的,有些人要大的,买回去后最简单的吃法是在日头(太阳)下,晒干水,加点辣椒粉、生姜、大蒜凉拌,拿罐子装好,放在冰箱里,可以留着下半年吃,吃了对身体好。

枳壳以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冲积土或酸性黄壤、红壤栽培为宜。江西樟树市就是枳壳生长的天然沃土,樟树地处鄱湖平原与赣中丘陵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

清江枳壳,是江西著名特色道地中药材,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

清江县志记载:宋熙宁年间,清江枳壳、枳实、陈皮等药材,以质量上乘驰名,且为贡品进入皇宫内苑。公元年宋朝宰相范成大诗:“芳林不断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绿”。这重点反映出当时清江盛产枳壳的景象。

此后,在长期的人工栽培过程中,从种植到修剪,樟树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枳壳栽培技术和产地加工技术。为大力响应精准脱贫政策,当地中药产业还积极与周边乡镇签订枳壳种植协议,目前已建设3千亩枳壳GAP规范化种植基地。

中药材枳壳并非只是同陈皮类似的橘子皮,而是芸香科柑橘属小乔木植物酸橙的果实切片,所以在购买中药枳壳一定要分辨清楚哦。

《晏子使楚》中,晏子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上述故事中的枳,因为是干涩而苦酸的橘子而被用以指代品行低下的盗窃之人,却不知这种又苦又酸,滋味的确差强人意的枳壳,却在传统医学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卓越功效,我国古代医家对于它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清江枳壳的历史渊源与樟树药业同步发展,都源于远古,起自汉晋。至东晋时期,樟树一带的民间医药活动,经葛玄、张道陵、葛洪等道家、丹术家、医药家的推动,有了很大的发展,阁皂山的山民经过长期实践,渐渐积累了丰富的认药、采药和行医看病知识。

那么,樟树中药发展成为药膳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据传“三国”时,曹操因患偏头风,便派人来樟树寻医问药,访得天麻童子鸡一方,曹操服用后缓解了头痛。除了那些传说故事之外,樟树村民都略懂一些药食相配的技巧,这些都为后人发展药都药膳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谁又能想到,一个指头大小的橘子,既能治病疗养,还能做成各式药膳,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呢?

有兴趣的话,可以前去江西樟树,尝尝当地各式的特色药膳。更多药都药膳美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