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简史之中国豆腐

饮食简史(十五)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筷子:饮食与文化》《下馆子:一部餐馆全球史》《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口味:人类食物的历史》《不生不熟:发酵食物的文明史》《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餐桌上的德意志:饮食文化与德国人的民族性格》《豆腐》《燕食记》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主要来自以上推荐书籍。

十二、豆腐

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图书——《豆腐》,作者是朱赢椿。全书收录古往今来与豆腐有关的古诗词、小品文、民间故事、戏曲童谣,邀请多位知名作家、诗歌爱好者共同书写豆腐故事,并特别专访当代豆腐匠人,讲述豆腐制作的工艺;呈现形式好看且好玩,既有名家水墨画、珍贵老照片、书法作品等,也有视觉创意十足的俗语和灯谜。

在一块豆腐里,感悟中国人吃的智慧,品尝平淡生活的情与味。一句“白菜豆腐保平安”蕴藏着至简的哲理;一盘小葱拌豆腐教人处世“一清二白”;一声卖豆腐的叫唤,回荡着浓浓的乡愁……豆腐已经不只是一味简单的美食,更是一个代表了历史、饮食、文化的精神符号。

傅骏在《美食鉴赏15讲》中就专门提到豆腐,认为美食应该从青菜豆腐开始。

豆腐是用大豆做的。大约在公元前年,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无意中把石膏加入豆浆,豆浆凝固成块,成了豆腐。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发明豆腐的地方,在安徽的八公山。

所有豆腐都是用豆浆做的,这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从豆浆到豆腐,需要凝固剂,俗话叫点豆腐。凝固剂,中国南方依然用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做出来的豆腐比较软嫩,俗称嫩豆腐;中国北方用盐卤,主要成分是氯化镁和氯化钙,用它凝固豆浆,做出的豆腐比较结实,叫老豆腐。日本人学习中国人制作豆腐的技术,用葡萄糖酸内酯凝固豆浆,做出的豆腐更加细腻嫩滑,叫做内酯豆腐。

西方人喜欢把牛奶煮开,加柠檬汁,凝固起来的,就是奶酪,外国的奶酪相当于中国的豆腐。老外最喜欢的那种长有大量霉菌的蓝纹奶酪,对应到中国豆腐就是青方腐乳。

傅骏谈了他吃豆腐的经验,认为老豆腐必须配大白菜,因为大白菜的甘甜味,被老豆腐吸收以后,能化解掉盐卤的苦味。大白菜和老豆腐两者不同的质地,还能交织出美妙口感,相映成趣。

南方的嫩豆腐,最佳吃法是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有七大要求:麻、辣、烫、鲜、酥、嫩、形整而不烂。嫩豆腐容易出水,最难的是“形整而不烂”。吃麻婆豆腐要趁热吃,所谓“女人要胖,豆腐要烫”。

日本的内酯豆腐,细腻、嫩滑、清淡,最佳吃法是用松花蛋或香椿末凉拌,前者补滋味,后者补香气。还有一种吃法是做豆腐羹,比如上海有一道家常菜,荠菜肉丝豆腐羹,撒上大量胡椒粉,又香又鲜又滑又嫩又辣。

还有一道菜,傅骏认为集所有大豆精华于一身,凝聚两千年的中华农业文明,这道菜的名字叫:黄豆芽炒油豆腐。黄豆芽是用黄豆发的,油豆腐是用黄豆做的豆腐,再被豆油炸过;豆油是用黄豆压榨的,炒菜还用豆油;调味只用酱油,酱油也是用黄豆做的。这道菜:豆油香、酱油鲜、豆芽爽脆、豆腐外酥里嫩、饱含汁水。

臭豆腐是中国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具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特点。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当大的差异,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类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称臭干子。

臭豆腐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源远流长,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华传统小吃,古老而传统,令人欲罢不能,制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碳酸钠等。

相传,清朝安徽黄山人王致和发明臭豆腐。科举失败后,王致和留京以卖豆腐为生。有一天,他手上拿着一大堆没卖的豆腐,把豆腐切成小块,装进一个瓦罐里。几天后,他打开罐子,发现豆腐变绿了,而且非常臭。起初,他觉得豆腐味道很臭,发现它出奇的好吃,于是决定开始在他的店里卖。王致和发明的臭豆腐广为人知,后来被清宫供奉。

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臭豆腐,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照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谈到吃,怎么能少的了汪曾祺、梁实秋、唐鲁孙。

汪曾祺是一名食客,执笔人间,专心记四方食事。他是一介凡夫,笑看红尘,用心过五味人生。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的代表作是《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

梁实秋的饮食哲学:饮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可以带来精神层面的抚慰,但追求美食不能超出合理的限度。梁实秋的代表作是《雅舍谈吃》。

唐鲁孙被诸多文化界名人一致推举为“华人谈吃第一人”。出身清末世家,有机会出入宫廷,品味家厨奇珍,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形成了广博的见闻和独到的品味,对北平传统乡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其熟悉。唐鲁孙的代表作是《唐鲁孙谈吃》。

有人说:“汪曾祺与梁实秋,可能是文坛里最懂‘吃’、懂‘生活’的人。”酸甜苦辣,春华秋实,皆有趣味。冬日万物尽藏,寒凉的风里不禁让人怀念家的温暖,想起汪曾祺的那句话:“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说起汪曾祺,想必大家一定能想起高邮的咸鸭蛋。“我走过不少地方,所食鸭蛋多矣,皆不能和高邮的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在《人间有味》中说: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好天气。

汪曾祺有篇文章叫《豆腐》。据传,发明豆腐的人是汉朝的淮南王刘安,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武帝刘彻的叔叔,他有《淮南子》一书传世。他谋反篡位失败,最后自尽身亡。刘安没能当成皇帝,但他发明的豆腐,却在此后的中国发扬光大,成为国民美食。这个故事不一定靠谱,但是豆腐跟中国古代的炼金术应该多少有点关系。

过去,豆腐被称为“穷人家的肉”,在制作工艺上花样百出,汪曾祺有非常细致的研究。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简单地叫做皮子。

老北京还有一种特别的食物叫做豆汁儿。豆汁儿酸,有一种酸中带馊的怪味,还要趁热喝,烫得人只能吸溜吸溜地喝,还要加上咸菜的辣,一直喝的大汗淋漓。梁实秋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常常要先把上衣脱光,然后再喝,喝完之后等汗完全消退了,才把衣服穿上。梁实秋说,这个滋味只有北京城里的人才懂得享受。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

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

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六是盛出就吃。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

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种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而南方人爱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

虎皮豆腐就是把豆腐煎得两面金黄,结一层薄薄的壳。然后,用已经备好的肥瘦各半的熟猪肉,切大片,下锅煸一下,加葱、姜、蒜、酱油、绵白糖,兑入猪肉汤,再把豆腐倒进去,加盖猛火,煮两三开,再放小火咕嘟十五分钟,收汤,就可以装盘了。味道又香又酥,豆腐的清淡和肉的肥腻融为一体,简直完美。

此外,昆明的小炒豆腐,高邮的“汪豆腐”“雪花豆腐”,四川的豆花,北京的豆腐脑、豆汁儿(豆汁儿是老北京特色小吃,有一股酸涩味,很多人喝不惯),淮扬名菜干丝,清代扬州有名素菜“文思和尚豆腐”,安徽屯溪霉豆腐,湖南长沙火宫殿臭豆腐,宁波、上海的百页,杭州知味观名菜炸响铃,广合腐乳、王致和腐乳……

豆腐乳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民族民间美食,可分为青方、红方、白方三大类。其中臭豆腐属青方;“大块、红辣、玫瑰”等属于红方,“香辣、桂花、五香”等属于白方,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

腐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为我国特有的发酵制品之一。早在公元5世纪,北魏时期的古书上就有“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之说。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清代李化楠的《醒园录》中详细地记述了豆腐乳的制法。

汪曾祺爱吃,但不是一个只会满足口腹之欲的饕餮之徒,而是认为“肉食者不鄙”,因为在他心里,吃喝也是一种文化。他会仔细琢磨吃的门道,考证食物背后的历史传统,比较不同地方的饮食特色。

唐鲁孙指出,如果从人文地理角度观察中国历史,最明显的脉络是一城和两江一河。一城就是长城。两江一河,就是黄河、长江和珠江。唐鲁孙认为,中国菜的传统派系,可以按这三大流域来观察。用地域来分,就是山东菜、江苏菜和广东菜。

三大菜系是近现代中国饮食的主流。川菜则是在七七事变后,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才开始流行的。因为西南山区雾气湿重,需要多用麻辣和葱姜调味。四川菜、湖南菜,都以辛辣见长。

扬州菜最有名的是大煮干丝和扬州炒饭。干丝所用的白豆腐干,是明末清初由安徽移民带到扬州的。扬州炒饭也并非起源于扬州,它的发明者是乾隆年间的进士,福建人伊秉绶。唐鲁孙认为,标准扬州炒饭,应该用松散、少黏性的泰国、越南大米,辅料必须是金华火腿和纽扣大小的河虾。

无锡菜最有名的,就是到太湖上吃船菜。外地人对无锡菜的印象是太甜,但船菜却和当地口味不同,因为掌勺的并不是一般厨师,而是高级妓院的花魁。她们既精通琴棋书画,还是一流的厨师。

广东菜之下,还可以细分为广府、潮州、东江等派别。著名的顺德菜当时称为凤城菜,是广府菜的代表。唐鲁孙在书中记录了使用七种罕见毒蛇品种的七蛇大会,吃一次七蛇大会的机缘百年一遇。

中国菜最极致的是名人私家菜,民国时期,出名的谭家菜有两家。第一家是当过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经他调教的厨师,拿手菜以湘菜为主,号称“谭厨”。第二家才是今天常说的“谭家菜”,也就是在民国初年做过财政部机要秘书的谭篆青的私家菜,掌勺的是谭篆青的姨太太,被食客称作谭家阿姨,以淮扬菜和粤菜为主,以及几道拿手的北方菜,是向唐鲁孙家学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谭篆青将住宅改成私家菜馆,招牌菜是红烧鲍鱼和红焖鲍翅。谭家菜的鲍鱼被张大千称为中国美食极品。

葛亮创作的《北鸢》中即言:“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燕食记》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