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是秋天进补佳品但你真的会吃吗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831006.html

天天都在“补”,身体却还是那么“虚”,你有这样的困惑吗?其实,人们对进补的认识有很多误区,比如,简单从寒热角度讲,进补就可以分为温补、平补、清补三种情况。补品的寒热之性,自己的体质寒热,如果连这些都傻傻分不清,就难怪出现天天都在补,一直都是虚的尴尬情况了。

今天为大家举个“栗子”,说说它在什么情况下适合进补,什么情况下又不宜吃。

如何进补

适合内寒引起的腹泻

栗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食品,中医认为它的特点是温补,尤其对脾和肾两脏。对于内寒所致腹泻,吃栗子是非常合适的。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有人内寒,暴泻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

这里的内寒,可能会伴有腹部怕冷,怕吃冷食,甚至腹部冷痛等。有以上症状的朋友,不管男女老幼,都可以试试吃栗子的方法。

李时珍介绍的这个病例比较严重,煨栗子(“煨”可以理解为烤,特点是温度高,又不加水。)用量也较大,但不是一直按这个量吃下去,而是用这一次先把腹泻止住。如果我们的脾胃虚寒的不是太厉害,又经常吃的话,每天十来枚就可以了,儿童用量酌减。

适合肾气虚衰引起的腰酸背痛等症

唐代孙思邈又把栗子称为“肾之果”,他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李时珍说“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

中医认为,肾主骨,老年人肾气虚衰,腰腿疼痛、腰膝酸软无力等症状通常要从肾虚考虑,这种情况就需要补肾强骨,适合吃栗子。古代的文人墨客们还有诗为证。

宋代的苏辙,年纪大了出现腰背酸痛、腰膝酸软的症状。有一个老翁教给他吃栗子来食疗。一段时间后,他的病果然好了。他写了一首《服栗》,称颂栗子的食疗功效:

苏辙的吃法很有讲究,每一口要把栗子嚼的很烂,然后分三次咽下去,这样补益效果最好。清代的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也提倡这种吃法:

南宋陆游享年85岁,他深谙医道,擅长养生。晚年牙齿松动时,他知道是肾虚所致,就吃栗子调治。写有《夜食炒栗有感》: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有一个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上的食疗方“栗子粥”,脾胃虚寒、肾气虚衰的人都适合服用,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制法简单,可以经常吃。

哪的栗子最好

栗子也分南北派,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吴栗虽大味短,不如北栗。”吴指的是江浙一带,可以理解为南方。也就是说,南方的栗子不如北方的栗子好。目前来看,南方的栗子口感偏粉,一般用来做菜吃,而北方的栗子保健功能更胜一筹,并且口感甜绵软糯,也更适合做糖炒栗子等美味的零食。

李时珍还说到“栗在五果中属水。水灾之年,则栗不熟。”意思是这种属水的植物怕水涝,反而喜欢略干旱、阳光充足的地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北方栗子比南方栗子好。

《清异录》记有这样一件轶事:晋朝皇帝一次穷追敌寇时,军粮供应不上,将士三日粒米未进,士气大落。行至燕山滦水之东,见满山板栗,便命军士蒸栗为食,借以饱腹。于是士气大振,大败敌兵。由此,将士们就称栗子为“河东饭”。

这个“燕山滦水之东”就是现在的河北迁西县,西板栗栽培至今有多年的历史,《诗经》、《战国策》、《左传》、《论语》、《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书都有记载。

因为迁西县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全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呈微酸性,富含矿物质,有较好的保水和排水性。所有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迁西板栗上乘的品质:外形玲珑,呈红褐色,有浅薄蜡质层,鲜艳而富有光泽。果仁呈米黄色,内皮易剥,肉质细腻,糯性粘软,甘甜芳香,营养丰富。年4月迁西县还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京东板栗之乡”。

注意事项

栗子虽然能温补脾胃,但并不是多多益善。古代医家说它“多食则气滞难消”,李时珍说也说它“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也就是吃多了就不易消化,反而增加脾胃的负担,伤脾。

比如我们看到过很多用栗子做的药膳,比如“栗子炖鸡”、“栗子炖羊肉等等”,当然温补的力量就更强了。虽然补力强,但我们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越是脾胃虚弱的人,越不要迷信“大补”,而是要每天补一点,循序渐进。比如你有一辆自行车,不太结实,只能负重公斤,你一下子让它驮公斤,车子就会被压坏的,下次连公斤都驮不了。

刚才说栗子适用于脾胃虚寒之人,反过来,对于脾胃有湿、有热、有饮食积滞的人,比如:口气重、舌苔厚、牙龈肿痛、肚子胀、便秘等等,就不宜食用了。因为栗子有壅滞之性,会更加助湿,栗子性温,会更助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