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上: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的宗法制、维系分封制与宗
法制的礼乐制构成了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以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等级森严;
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青铜时代;工商食官。
(3)科技文化: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2、分封制的目的、对象、诸侯的义务、特点及影响
目的:巩固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定期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随王征伐
分封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影响:形成了“天下共主”、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3、宗法制的目的、特点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5、春秋战略时期争霸的影响?
进步性:
局限性:
商靹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目的:富国强兵
(3)军事上: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9、战国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其主张:崇尚逍遥自由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主张: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中央集权。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其主张:相生相胜。
10、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11、秦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标出在中央和地方)?
政治上: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度
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法律。修驰道等。
巩固边防:征服南越地区;加台对西南夷的控制;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12、汉初统治者的政策?影响?
(1)指导思想: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3)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13、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和影响?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军事上:出现匈奴,进兵南越。
(5)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14、光武中兴的原因?
(3)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第二单元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
4世纪末北魏建立。
北魏于年统一北方
内容
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都洛阳,改籍贯
改穿汉服
改说汉语
改用汉姓
与汉族通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了基础。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北魏孝文帝迁都平城的原因
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4、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影响?
目的:沟通南北,巩固大一统国家
影响:进步性:贯通了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但滥用民力,出现暴政,激化社会矛盾,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5、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原因: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文教:尊崇儒学、大兴科举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
6、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经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军事:改革兵制
文教: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7、唐朝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的方式及表现?
民族政策:开明、灵活
方式:战争、和亲、会盟、册封
表现:
8、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大发展,原因是什么?又产生什么影响?
原因:①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前提、威慑力)
②中央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凝聚力、感召力)
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吸引力)
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9、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为盛世奠定了基础
隋唐统一了全国
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相互交融,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
隋唐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0、唐朝的衰亡
(1)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加剧分裂
(3)宦官朋党——内部分化
(4)黄巢起义——沉重打击
(5)朱温夺权——唐朝灭亡
(6)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
(7)阶级矛盾尖锐
11、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开始时期、选官标准、影响?
原因: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失去了社会基础,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
开始时期:曹魏时期
选官标准: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影响: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作用;选举权复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后来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提升官吏素质;选官范围狭小,朝廷无法选择真正的人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侧重于局限性)
12、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其特点是什么?并说明其影响(评价)?
形成:(1)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3)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4)武则天时,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5)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特点: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差额录取。
影响(评价):进步性:1)扩大了统治基础
、2)提高了官员素质
3)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后来科举制却日趋僵化,禁锢人们的思想。
13、选官制度的变迁
世袭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孝廉)→九品中正制(才能—家世)→科举制(考试成绩)
(夏商周)(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隋——清)
14、唐朝三省门部制的运作机制、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运作机制:中书省(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节制君权。
影响(评价):一方面分散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为历代王朝所沿袭。
15、唐朝两税法的背景(原因)、目的、内容、影响?
背景(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安史之乱,农民大量逃亡;国家财税失控等。
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利: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弊: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16、魏晋至隋唐儒学的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兴起,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
隋朝:三教合归儒。
唐:三教并行。
17、唐朝儒学复兴运动的原因、代表人物、主张(内容)、影响
(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代表人物:韩愈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5)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18、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
(3)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优秀成分。
(4)隋唐继承发扬了历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表现:(1)唐明是诗歌黄金时代。诗仙、诗圣。
(2)书法:颜真卿:颜体、《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金刚经碑》。
(3)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吴道子:画圣
(4)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19、唐朝的科技成就
(1)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2)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学: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三单元
1、北宋加强中央集体的原因、目的、措施、影响?
原因:(1)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
(2)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
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措施:(1)中央(加强君主专制)
1)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行政)
2)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
(2)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化虚衔(行政)
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进行(财政)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军事)
4)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5)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
1)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进步性: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2、辽朝(契丹)政治制度及内容、特点
政治制度及内容:1.南、北面官制:分别负责农耕民族事务和游牧民族事务。
2.保持草原习俗,定期迁徙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契丹族)
政治制度特点: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3、金朝的政治制度及内容?
猛安谋克制度内容:凡女真民户,第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女真族)
4、元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3)设立宣政院,对吐蕃地区和少数民族及宗教事务进行管理。(4)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军政事务。(5)在澎湖设巡检司经略台湾。
5.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1)行省制度的内容:
1)行省是中央中书省派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掌握大权,但职权受中央政府节制。
2)行省长官有中央官员担任。
3)河北、山东和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行省依据犬牙相入原则设置。
5)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
6)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
(2)行省制度的影响: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发展了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商品经济的繁荣: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基层市场涌现;宋与辽夏金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
(2)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发展: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进出口商品:出口丝织品、瓷器,进口香料、珠宝等;主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杭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1)城市经济功能明显
2)市坊不再分开
3)市场交易打破了时间限制
4)商品种类繁多
5)海外贸易繁荣
6)城市出现娱乐场所
7)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7、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主要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过程(表现)
(1)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3)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4)元朝:①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③创造性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影响
(1)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7、评价北宋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分卷
进步性:1)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2)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就是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
3)解决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明显优势问题,有利于兼顾到地域平衡;
4)体现了区域公平原则,保证了北方士子科举中第的权利,避免科举取士的向南方过分倾斜,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均衡;
局限性: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竞争,不利于整体的团结与进步。
8、宋朝社会变化的表现
(1)门第观念的变化
1)原因: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③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人身关系松弛
1)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控制逐渐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涉,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9、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
(1)程朱理学(两宋)
原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
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目的: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的作用。
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代表人物:北宋的二程和南宋的朱熹。
主要思想(主要内容)
(1)宇宙观:认为“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朱熹)
(3)方法论(途径):“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
中的“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
(4)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5)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加以注释后成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影响:①“四书”成为先于“五经”的儒家基础读物。②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
(3)内容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主张“心即理”。
王守仁(王阳明):致良知;以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天理就是在心中);知行合一。
(4)哲学范畴:主观唯心主义者。
(5)评价:
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着一定的平等和叛逆彩。
致良知(途径):王守仁认识,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致良知(途径):王守仁认识,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10、用唯物史观说明宋词繁荣的概况
(1)繁荣原因:①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唯物史观)。
②封建经济发达: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为词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市民阶层扩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歌唱表演的词适应了市井生活需要。
④社会矛盾尖锐: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产生: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3)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11、用唯物史观说明元曲繁荣的原因
(1)繁荣原因:①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唯物史观)。
②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典(合称元曲)表达
(2)代表:关汉卿、王实甫。
(3)地位: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12、宋元时期的其他文化成就
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宋元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1)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2)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13、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成就
原因:
(1)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期
被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成就:
(1)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欧洲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对欧洲影响: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欧洲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新兴的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对欧洲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并且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连接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地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第四单元
1、明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措施
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撤中书省,设殿阁大学士,设锦衣卫。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东厂
清:(1)奏折制度形成
(2)设立南书房(康熙)
(3)设立军机处(雍正)
(4)大兴文字狱:
2、用唯物史观说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明清文化发展的经济原因)(唯物史观)
原因:
(1)农产品品种增加,粮食产量提高。
(2)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3)东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牙
(4)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积聚
(5)商帮出现
(6)工商业市镇兴起。
(如果没要求唯物史观,只问原因)再加上明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表现:
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传奇:明朝汤显祖《牡丹亭》;清朝孔尚任《桃花扇》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长期流行
京剧:道光年间,徵班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等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并渐成全国最流行剧种。
3、明代的科技成就
(1)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2)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
(3)工艺学:宋应星《天工开物》
(4)地理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4、明末清初反传统的进步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明朝后期的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提出“工商皆本”。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2)顾炎武: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3)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第五单元
1、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西学东渐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由浅入深、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其对中国传统观念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明朝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外国传教士和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同,促进了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利用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清朝前期,传教士利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炮利,西学再一次大规模地“东渐”,冲击着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观念。林则徐在广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魏源编成了《海国图志》,提出了“现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中体西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的军事、民用工作,兴办京师同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近代海军,客观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西学再次深入东渐,传播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不但传播西方的科技与文化,且传播了西方思想与民主制度,进一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总之,自明万历年间,西学开始东渐,西学传播的内容经历了一个由科技、文化到思想、制度的深入过程,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2、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1)清朝统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最主要的)
(2)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
(3)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其同乡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天国运动》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有利于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但因为这种理想其实是一种空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比起农民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大进步。但洪仁的思想主张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加上战争环境,在当时没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4、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相同: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都主张反封建;但二者都未实施。
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重点是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王国,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资政新篇》是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两者在经济主张方面是完全相反的。
5、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的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方式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开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6)思想上:洋务运动有力冲击了“天朝上国”“夷夏之辩”等思想观念,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7、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背景
日本为了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的需要,制定了侵略中国乃至世界的计划,蓄谋已久。
欧美列强的支持纵容
清政府腐败无能,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
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战争的导火线。
失败的原因
清朝:(1)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制度腐败,社会制度、经济落后;
(2)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
(3)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导致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日本:(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欧美:支持纵容日本侵略,也是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
影响:
对中国:(1)大大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日本:促进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亚洲强国。
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戊戌变法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维新思想兴起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一批读书人认识到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有利于变法的进行。
9、评价戊戌变法
意义: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失败的原因(局限性)
(1)强调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未从根本变革封建政治制度。
(2)守旧势力很强大。
(3)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格的组织。
(4)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10、戊戌变化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
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
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11、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1)《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根本原因)
(2)反洋教斗争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12、评价义和团运动:
(1)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的梦想。(使外国强列改变侵掠中国的策略,寻找代理人,以华治华)。
(2)消极:存在盲目排外的思想和行为,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