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饮食,中国发展至今,从天上飞的、地上游的、地上跑的,中国都有一套饮食方法。就算不能烹饪,还可以用作医药,用作生产。不过,有些地方还在盛行“吃狗肉”,不过“猫肉”却鲜少听闻。
▲《本草纲目》曾提到猫的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图/数据照)
古人为什么不吃猫肉,其实李时珍早在《本草纲目》里就给过答案了。有关猫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礼记》等先秦文献,最原始的猫咪品种就是狸花猫,可以看出,猫咪在宋朝的时候就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现代家猫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古埃及和波斯地区,在四千多年以前,这片土地出现了早期的农耕文明社会。人们在收获了粮食作物后,为了防止粮食被像老鼠之类的啮齿类动物所破坏,便会在房子和农田附近放置些猫爱吃的食物,久而久之,猫和人也就形成了共生关系,慢慢地也就被人类驯化。猫保护了粮食,人们也对它给予了崇拜。
古埃及的法律曾规定,杀死一只猫会被判处死刑,如果谁家的猫死了,就会有专门的祭司去检查猫的尸体,以确认它是否是自然死亡。
按照中医里面一切皆可入药的说法,猫咪的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在医书里,就记载了具有补气疏风、通经络、散淤结等功效,这些功效对于普通人而言十分实用。
毕竟气血不足、气虚,以及风湿劳累、疼痛等时大众常见的病症,按照猫肉的这个功效,普通人应该非常需要。
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的猫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其实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本土就已经有猫的存在了。诗经里的《大雅》篇里曾经有记载:“有熊有罴,有猫有虎”,而《礼记》里也曾提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所以可见中国的猫并非都是来自古埃及。
但先秦时期的猫却并不是现代常见的家猫,而是一种野猫。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驯化后的家猫,但这种猫的驯化程度并不是很高。所以但汉至唐的时期,猫只是一种小众的家畜。
人们大规模养猫则是在唐初时期,这一时期波斯猫和印度猫传入中国,猫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家畜。
▲猫在古代一直都是邪恶的化身。(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不过,猫在古代一直都是邪恶的化身,比如会招邪、走夜路遇到猫咪从面前跨越而过寓意不好等。即便是猫咪死了,也要被挂在当地最高的那棵树的树梢上。
其次,很多豢养猫咪的人常常会被很萌的长相引得十分溺爱,且寻常人家又会考虑到猫咪抓老鼠有功。因此,一般不到山穷水尽,也不会打猫肉的主意。
▲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里明确记载了猫肉的味道。(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还有一点就是,有人确实尝试过吃猫肉,但是不好吃。李时珍就曾在《本草纲目》里明确记载了猫肉的味道“又咸又酸,十分难吃”。另外,李时珍还在后面加了一句评语,那就是猫肉不好吃,所以没有被纳入食谱。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猫经常抓老鼠,身上难免会带有各种病菌和寄生虫,人吃了之后很容易生病。猫作为一个长肉慢,又不好吃,身上还可能带着病菌,放着抓老鼠比吃了更有价值的动物,自然也没有人想去尝尝味道了。
参考资料:《明史》《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