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时珍
李时珍三求父亲、放弃科举、寻医访药、分纲列目,经过27年的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时间,完成《本草纲目》共计五十二卷,近一百九十万字,其中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首,并绘有药图一千一百零九幅。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世代永新”--李时珍
40年中,从医、著书、修订、刊印,为了这部旷世典籍,从青丝到白发,历史书里的一段话,却是李时珍的一生。
《典籍里的中国》
本草纲目篇读后感精选
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多次落榜值得全世界人民放鞭炮欢呼,他违背父命值得全世界高喊万岁。他是李时珍。
"身如逆流船,心此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很难不联想到当今,或者的逆行者们。
李时珍为了百姓,弃儒从医;大白们为了民生,舍小家为大家。
李时珍为了万民,伏身求序;大白们为了全人类,主动请缨出战。
《本章纳目》著书难,出书更难。这无不体现出李时珍的无私,为民生着想。古书上的谬误令他难以容忍,那时的迷信令他更加坚定了修定《本草》的决心,而现在的大白同样面对着各种谣言,但他们依旧义无反顾为民众服务。不论是李时珍还是大白,都无比伟大。
在年世界医学会的《日内瓦宣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将用我的良心和尊严来行使我的职业。我的病人的健康将是我首先考虑的。我将尊重病人所交给我的秘密。"
李时珍没有读过这一段宣言,我知道,我还知道,他做到了。
伟大的医圣先生永垂不朽。
方若华
这是由心怀天下的善良筑成的坚韧啊.
李时珍的父亲是当世名医,可父亲不愿让李时珍行医,只想让他好好读书,科举,过安稳的日子。李时珍的坚定、志向终是动摇了父亲。"难道你一辈子就要做那逆行之舟吗?""父亲,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短短二十字,却字字透着李时珍的坚定,甘愿做逆流的船只,到死也不会怕困难,只因他心怀天下百姓,愿百姓不受病痛之苦。
与父亲一起行医的李时珍,看到许多因分不清草药而受苦的人民,心中升起了修订《本草纲目》的念头。父亲告诉他这很难,而李时珍的决心亦如少时那般坚定而炙热。
因一决心,努力四十载。李时珍花了三十年时间著出《本草纲目》,又花了十年重修,查漏补缺。当书终于可以刊印时,他说:“天下之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书,时代永新。”他不认为自己写的都是对的,却认为后世应当再改进,因为这是天下的书。李时珍没有自私地认为这是自己写的书,别人不能再改,因为他这一生,都不是在为自己,而是为了天下百姓啊!
若穿越是真的就好了,李时珍先生看到《本草纲目》的影响与成就后,我想,他一定会很开心的吧!
李佳妍
《本草钢目》一书实在是令我震憾。一本书,竟可以编制30年之久,一本书可以让一个人耗费半生去实现。这个作书人就是明朝的科学家-----李时珍。
《本草钢目》总结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所有药材。在当时,可算的上是一本医药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且这还是一本完完全全靠“走”出来的“百科全书”。
完成《本草钢目》是李时珍毕生的愿望,最后他历经千辛万苦,走访各地,终于做到了。像这样巨大的目标,这位先生都能在那个时代做到,更何况像我们科技发达的现在呢?所以,不要吝啬自已的目标,勇敢地去争取吧!虽然路上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这比李时珍时期遇到的困难相比,又算什么呢?
李时珍先生的精神,使我想起了一句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凡想要成功,说必须抱着这种契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李时珍先生,往矣,但他留下的这本《本草钢目》留传至今,或许这样也可以告慰他了!
李泽宇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时珍
自幼起,我就最敬佩两种职业,一是师者,二是医者。师者,教育的是别人的孩子;医者,治愈的是别人的家人。李时珍先生,便是医者中的一员。
用十年恳求父亲,希望做一名医生;用十年行走乡间,救死扶伤;用四十年编订,修改《本草纲目》,造福后人。这,就是李时珍的一生。
伟人的人生是无法复制的,伟人的成就也不是人人都能达成的。但,从李先生身上,我看到了医者最朴素,也是最可贵的精神。
疫情肆虐的当下,有一个词被捧得热火朝天,即,逆行者。这个词主要被用来形容那些不顾自身安危,冲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曾经的我,对这个词完全无感,甚至可以说,纯粹是在作文里凑字数用的。但今天,李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让我看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作为行医者,李时珍一生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把病人的健康视作自己的第一大责任。作为行医者,他清楚一本准确、完整的草药书能够利益天下,于是穷尽一生,完成《本草纲目》。于他而言,做这些事,都是他医者的本分,无关什么伟大不伟大,他只希望,自己能给百姓、给后人一些帮助。
再反观今日的逆行者们,他们,不也是这样吗?于他们而言,也许奋战在抗疫一线,不是网上所吹捧的"伟大”、"高尚”、"舍己为人”,只是他们作为医生、护士的本分罢了,只是他们应尽的责任罢了,只是他们在医学院所学习的,行医者必备的素质罢了。他们从没有认为自己是能拯救这个时代的人,他们只是想,再多救几个病人;他们只是想,不枉自己"医者”的称呼。
或许这就是"大医精诚”吧——怀着一颗质朴的心,去做在他们自己看来十分平常,实则无比高尚的事情。
再次,敬李时珍先生。再次,敬天下所有医者。
王奕璠
围绕"难”一字,李时珍先生的一生由此展开。
小时候,父亲告诉他,学医难。他偏要做那逆行之舟,心中的种子早已在悄然中发芽。行医难,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他却心比铁石尖。长大后,父亲告诉他,修本草书更难,可心中的那颗小芽早已成荫,医者仁心,为黎民,为百姓,他不怕难。
寿国以寿万民,寿万民之寿国。国之本在民,民众,则成国。一个国家没了王,只要再换一个就无妨,但当一个国家没了民,又怎么称得上国?没有民的王,又是谁的王?所以孟子说,民贵君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李时珍先生正是践行这样的初心理念去修《本草纲目》。
如果说"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更难”是李时珍的前半生,是父亲告诉他的;那么后半生他自己悟出了"写书难,出书更难。”这部分的难,是不易于用言语表达的,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作为医者的本命去支持他写书,成书,出书。写书需要经验,经验需要游历、行路。出书需要求人,求人又需行路。在那样一个时代,行路谈何容易?然而在他那颗善良而又坚定的心里,这又有何妨?
纵观其一生,虽没有太多惊险,却依旧很难!难就难在每一步都历尽艰难,作为医者,没有太多试错、成长的机会,他在与时间,与自己赛跑。书成,人终。
如果给李时珍的人生再加一个"难”去形容,我觉得是难——能可贵.
剧中有一句话今我印象深刻: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人共修之。这是仁心,爱心恒心亦是匠心。实属可贵。剧未,再此提到这句话,加了4个字,"世代永新”。知道不完美,承认不完美,这更是可贵。
至死不怕难,李时珍,他做到了。
李冠吟
在本节目中,有一个片段令我热泪盈眶:
李时珍看到今日盛世时欣慰的眼神,后世子孙不付他所托、所愿、所想,而这些了却心愿的场景,构造了节目的高光时刻。
此情此景,直击人心。
李时珍的父亲一生行医,深知其中艰难,他深情地说:“我不希望你也这么难啊”!可李时珍三求父亲,立志成为一名医者。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李时珍在青年时期向父亲表明志向时所言。
而他也确实没有违约,他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历经艰难,始成本草纲目,近一百九十万字的巨著。
可没想到,一个大问题接踵而至——出书难。
李时珍多次寻找书商刊刻本草纲目,均被拒绝。他说:“我一生从不求人,为从医,我求过父亲三次。修本草是为百姓、为国家,我千里求序虽很难,但又何妨?”于是在花甲之年,他不远千里求人做序。
修本草于国于民干系重大,他决定再次勘误、修订本草又是十年,而本草刚刚刻成,李时珍去世。他未能亲眼看见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成果,是何等的遗憾!
节目最后,听闻本草纲目是中医必备书籍之一,白发苍苍的李时珍终于弥补了未见本草出版之遗憾,说到:“这一刻,我等了一辈子。”
古有本草纲目,今人继往开来。
一代人肩负着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也应当重视这些古代典籍之经典,守护并传承中华名族千年以来智慧的结晶。
张翌阳
童年、少年、青年,李时珍三次恳求父亲才得来实现行医抱负的机会。当童年、少年、青年李时珍同框出现,向父亲明志,当那句“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铿锵有力地回荡之时,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样的医者之心令我动容。我们国家能有如今的发展,中华文化得以绵延至此,先人的智慧得以流传,正是因为总有人不为荣华富贵苦心坚守,谋万民之福,以天下为已任。
从年年底疫情爆发开始,就有无数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他们冒着感染的风险,一批又一批地冲上去。他们可能不会在青史留名,但他们无怨无悔。正如当年的李时珍用自己的一生著成了《本草纲目》,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造福千秋万代的伟业。每一个医者都值得我们铭记,每一个医者都如星星之火,在一起,便可燎原。
周思存
文字
3班同学
排版
可可妈妈
校对
徐梓翊妈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