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不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当扈注解西次四经:
《西次四经》记载了从“阴山”到“崦嵫山”共计十九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
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境内。
白话文:
从鸟山往北二十里,即是上申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都是大石头,山上是茂密的榛树和楛树,野兽以白鹿居多。汤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山里有大量的当扈鸟,长得像的野鸡,却能凭借自己脖颈下的毛进行飞行,人若是吃了它的肉就能不眨眼睛,不闪动眼珠。
注释:
硌(luò)石:指大的石头。榛(zhēn):指落叶灌木,其果实叫榛子。楛(hù):指荆一类的植物,茎可制箭杆。榛楛:指丛生的杂木。雉:指野鸡。髯(rán):指脖子上的毛。眴(shùn)目:指眼珠闪动。汤水:一说今黄河支流汾川河。鸟山:一说今浙江金华的大盘山。
当扈:
一、明代,文人墨客眼中的当扈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当扈为野鸡形,其脖子上的毛粗大且错落有致,一双大长腿,身后拖着长长的尾巴。
明·当扈二、当扈,怎么理解它用脖子上的毛飞行?
有翅膀不用,非得用脖子上的毛,这是没有道理的,那为什么史料会有这样的记载呢?
首先,当扈的毛发应该是相当旺盛的,尤其是脖子上一圈的毛,再有,如果翅膀的长度还不如脖子上毛的长度,一旦飞起来,那这风采还不得“艳压群芳”嘛。
站在大地上的人类以九十度仰视天空,未必能分得清是脖子上的毛发还是翅膀。
比如像,下边的这只非常别致的鸟。
雄性·灰颈鹭鸨三、当扈,为何它的肉能使人定不眨巴眼睛?
难道眨巴眼睛也是病?
从医理上来看,正常眨巴是没有问题的,如果频繁且长期眨巴眼睛,那是患了眼疾,或是眼部炎症,或是过敏。
《本草纲目》对鸟肉有这样的记载:“肉能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
“消结热”,亦是“清热散结”,其意思是消炎、散瘀,“益中续气”意思是能够调节脾胃,我们都知道胃是负责消化食物的,脾是负责向人体输送营养的,它们若是出了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如果当扈的肉让人能不眨巴眼睛的诉求是治眼疾的话,那么从《本草纲目》的文字上来看,鸟肉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
上申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上申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
此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都是大石头,山上是茂密的榛树和楛树,野兽以白鹿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