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开场似乎不怎么美好,很多人都在想是否能重启。澳洲大火、疫情蔓延、蝗虫灾害、地区冲突、火山喷发……无论跨年时我们许了什么愿望,现在是不是会感到:光是为了生存于这个世界,就已经焦头烂额了。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水电,通讯和交通瘫痪,食物和水源告急,我们该怎么生存下去?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要一处出了问题,数百万上千万人的生活就会陷入麻烦。
试想一下,如果灾难一夜之间把人类推回原始生活,我们知道哪种植物吃了以后不会中毒吗?该如何获取干净的饮用水,才不会闹肚子?怎样在生火取暖的同时,避免火灾隐患?夜晚睡在哪里会比较安全?
辨识方向、预测天气、收集食物、寻找水源,原本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但现代人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很多无用且琐碎的信息上,完全依赖于科技,却忽视了这些保命的“干货”,真有点细思极恐。
今天,我们想和你分享一本既“实用”又“没用”的书:《怀斯曼生存手册》。
说它“实用”,因为作者约翰·怀斯曼,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官,他把在野外任何的天气和条件之下的幸存之道,压缩成了页图文,堪称科学版《鲁滨孙漂流记》,没有一句废话,且适用绝大多数的普通人。
说它“没用”,是因为这些知识技能,对于生活在现代安稳社会的人来说,几乎无用武之地。
不过,艺多不压身,多学点知识没坏处,何况,这些知识关键时候能救命。
01
求生宝盒
如果要去一座荒岛,你会带哪几样东西?
打火石、指南针、药物,这些答案听上去很呆板,在书中却成了求生神器,第一章提到的救生宝盒就包含了它们。救生宝盒的大小如同铁皮烟盒,包含了14件物品。
除了上面那三样和放大镜、刀片、鱼钩鱼线之类的小物件外,还有一些东西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例如β灯(上图中8号物品),一种合硬币大小的水晶发光体,经久耐用,夜间可拿来照明,也可当作夜钓时的诱饵。还有避孕套,当水袋至少可以盛1公升水。
可以选用轻便耐用,又能当炊具的铝盒盛放以下救生用品:
1.火柴2.蜡烛3.打火石4.放大镜5.针线6.鱼钩和鱼线7.指南针8.β灯9.圈套绳索10.弹性锯条11.小药瓶(止痛剂、他抗生素、抗疟疾药物等)12.外科手术刀片13.防水膏药贴14.避孕套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盒子,怀斯曼说,如果你随身携带,它就能在危机时刻救你一命。
02
没有水源怎么办?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手册》中介绍了十多种获取饮用水的方式。
在找不到水源时,我们可以把干净的衣物系在腿上,在潮湿的植物从中穿行,采集露水,然后将水绞出来或吮吸。
茎干年久发黄的竹节里也经常存有水份,晃动竹子如果能听到咕嘟的声响,就可以在底部剖开一个V形小切口,将竹竿倾斜就可以倒出水来。
把塑料袋罩在茂密的树枝外,随着叶子蒸发就会产生凝结水。
很多人都将沙漠中的仙人掌视为水源,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直接饮用仙人掌的乳状汁液很可能中毒。正确的方法是将汁液收集起来,放在太阳蒸馏器中蒸发,等夜间降温重新凝结成水,再饮用。
那么问题来了,在沙漠中一张蓬布和一瓶水哪个更重要?
答案是蓬布,如果不能建造出一个躲避阳光炙烤的庇护所,水根本毫无用处。
03
何处容身?
既然讲到了庇护所,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本书的第五章——扎营的技术。从热带树棚到冰原雪屋,作者已经设身处地为你考虑到了各种场景。
如果你身处山林,应该尽量待在丛林边缘,在背风坡距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搭建临时庇身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倒地的大树、斜坡和天然的浅坑做基础,再结合树枝,树叶和茅草,能省不少事。
山顶风大,谷底湿冷,它们都不是“安家”的好地方,而通向水源的山嘴则有野兽经常出没。还有一点切记,当你找到一个看起来不错的位置时,记得抬头看看,别等家都快搭好了,才发现自己和野蜂做了邻居。
在高纬度的森林,一些大树的四周可能有被大雪掩埋的雪洞,可当作临时住所。
如果你是被“空投”的,那么你可以用降落伞搭一个转型帐篷。等安定下来,就可以考虑修建有防风墙,斜屋顶、排水渠和“壁炉”的长期住所了。
04
野外吃什么?
深挖洞,广积粮。为了应对极端情况,人类已研制出各种变态级的防腐食品:
什么保质期50年的罐头、保质期20年的速溶牛奶、保质期25年的鸡蛋粉,保质期15年的盖饭……
先不说口感,我就问,开罐临期的摆在你面前,你敢吃吗?逃命的时候又背得动几罐?
在残酷的野外,幸运的是人类作为杂食动物,可以吃下几乎所有无毒的食物;不幸的是,现代人对食物相当无知,连天天都在吃的蔬菜,到了地里都不认识。
通过这本《生存手册》,至少你能忘掉那些僵尸食品,种草好些大自然的珍馐。
比如,牛排真菌(又称牛舌菌),从书上的图看,它很像灵芝,但在网上查找图片以后,发现菌盖质地类似树莓果冻,柔软多汁,实在令人惊喜。
从小大人们就跟我们说,“长相妖艳”的蘑菇有毒,吃不得。但《生存手册》会告诉你,虽然有的菌类长得蛮“单纯朴素”,实际却是自然界最致命毒蘑菇之一。
比如书里提到的“毁灭天使菌”,菌体为白色,看起来和我们经常食用的野生菌类长得差不多,实际属于剧毒菌类,90%的中毒者在2~10天就会死于肝功能衰竭,且无药可救。
这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的“鉴菇常识”。
05
无枪狩猎指南
讲完植物和真菌,紧接着这本书又开启了狩猎教学模式。
人们想象的捕猎,就是扛着把猎枪,在丛林深处瞄准射击。但实际上,没有把猎枪加持,我们照样能捕到猎物。
在大自然中,陷阱才是捕猎正确的打开方式,它往往比追逐狩猎高效稳妥得多。而书里光绳套陷阱就介绍了10种。
最简单的,直接用两根细树枝支撑金属绳套,就可以设置一个简易陷阱:
野生动物虽然与人类不熟,但人家也不傻,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它们的警觉,使一切功亏一篑,因此陷阱不应离洞穴和水源过近,而应该设在水源或食物与洞穴之间的必经之地。
通过啃食痕迹和足迹,我们不仅能寻找到猎物,还可以判断自己是否能驾驭它,要知道如果不小心追到狼獾的老窝附近,那可就糟了。
当然,如果你实在捕不到猎物,也可以试试昆虫、蠕虫和贝类,其中不乏蜗牛这样的高级食材。颜色艳丽的蜗牛不要招惹,选择外表朴实的,将活蜗牛饿几天,等体内毒素排出,再放入盐水中吐净脏物,和香草一起烹煮,肉质会更加鲜美。
相信很多80后、90后都曾看过美国探索频道的一档叫《荒野求生》的真人秀。
节目里,求生专家贝爷(贝尔·格里尔斯)为了能在各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把蛆、蚂蚱卵、鼻涕虫、毛毛虫、蟾蜍、臭鼬……统统纳入到自己的“菜单”之中,被称为站立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
但是在蝙蝠面前,贝尔却挑食了,他警告观众说,这是种极度危险的动物,携带有大量病毒,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作死。
值得一提的是,《怀斯曼生存手册》也没有将蝙蝠纳入“食物”体系,而是列入“危险动物”作为警示。
很多现代人常常自诩自己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但离开了现代科技和武器,就发现自己只是食物链中间的一环而已,如果对自然没有敬畏之心,就会加速自身的毁灭。
06
如何荒野急救?
《怀斯曼生存手册》第八章,堪称荒野行医指南。它囊括了急救、内科、外科,甚至妇产科的各方面知识,并配备“本草纲目”——对应病症的常见草药植物图谱及处理方法。
比如,煎熬柳树的枝叶和树皮,就可以获得水杨苷,一种天然阿司匹林;煎熬榆树树皮,汁液可用于止腹泻、消除皮疹;煎熬橡树枝,碾碎成泥可用作泥敷剂清洗创口。
书中除了各种急救措施之外,也有不少颠覆常识的冷知识。比如,尿液的妙用。
人们会觉得尿液很脏,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尿是无菌的。在野外受伤,没有瓶装水、自来水或者水质差的情况下,直接排出体外的尿液是能找到的最干净的液体了,可以用来清洗伤口上的污物,而且其中的尿酸也有助于减少感染的可能。
再比如,被毒蛇咬伤,影视剧里演的是用嘴吸出毒血。可是《怀斯曼手册》特意提到,正确的方法是立即清洗伤口,并用绷带扎紧伤后上方,不可以用嘴吮出毒液。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些紧急救护知识在危急时刻不但能保护自己,也能帮助到别人。
除了以上,你还可以把这本书看作野外机械设计基础、有机服饰设计、灾难避险指南、气象学与气候学分析、野外求生心理学……
怀斯曼在前言里说,生存是一种维持生命的艺术。这让我想起了纪录片《快乐的人们》。
在西伯利亚针叶林的原野,住着一群猎人(很多猎人是在苏联计划农场时期乘坐直升机来到这里为国家狩猎的),他们依靠双手来创造生活所需的全部。
春天捕鱼、做滑雪板和独木舟;夏天修建树屋、挖地窖、秋天运送物资,布置陷阱;冬天在森林里狩猎。
在长达六个月的冬季,他们独自对抗残酷的自然。孤独笼罩着一切,只有狗陪着他们。但在空旷寒冷与沉寂之中,你却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力。
然而,对于沉浸于现代文明的人们来说,这却是可远观而不敢亲受的生活。
怀斯曼在书中提出过一个比喻:求生的原则犹如金字塔,塔的根基是生存的意志,再往上,才是知识技能和工具。
短短几行字,揭示了一个真相,虽然书里没有一句废话,但它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全是废话。毕竟现代人类似乎是一种渺小且脆弱的动物,依附于钢筋混凝土护体,靠超市和外卖果腹,利用交通工具移动,习惯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离开厕纸都无法活下去。
现代人缺少的不止是生存能力,而是生存的哲学。
我们需要的太多,而的各种灾难,教会了我们一种简单的快乐和满足——活着。
来源
书单(ID:BookSelection)
图源
《怀斯曼生存手册》、网络
企业家夜读
《企业家夜读》
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一档
专注于企业家群体的阅读朗读节目
每周六、日晚八点准时播出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