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这首诗相信大家都脍炙人口,耳熟能详。“葡萄美酒月光杯”可是千百年传颂的经典之句,闭眼想像,多么美好的画面——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夜幕之下,夜光杯发出幽静的光芒,与照射下来的月光融为一体。
本应端起酒杯,慢慢品尝,而后却是“欲饮琵琶马上催”,将士们即将奔赴战场,为了提高斗志,借歌舞之兴,大醉一场。
以为王翰兴致高雅,要对葡萄美酒夸赞一番,想不到却是在为了战斗而准备,这转折有点稍大···不过话说回来,大家都知道王翰是唐朝诗人,而知道这句诗的人也很多,所以,你是不是跟小派一样,以为唐朝才有了葡萄酒?
非也...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
可知西汉中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酿酒,并将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了。他们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自西汉开始,中国就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艺人。
据准确考证,我国在汉代(公元前年)以前,就已种开始植葡萄并有葡萄酒的生产了。
所以,葡萄酒在我国的出现,比唐朝要早得多。
古人对葡萄酒都有独特的喜爱。曹丕曾说过:“且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辞,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糜,善醉而易醒…”寥寥数词,就将葡萄和葡萄酒的好处概括。
葡萄酒刚传入中原时,因为少见,葡萄酒的引进只限于在贵族中饮用,平民百姓是绝无口福的。
两汉时期,葡萄酒刚刚起步,弥足珍贵
东汉末年,扶风郡的孟他以一斛葡萄酒,贿赂重权在握的宦官张让,“即拜凉州刺史”。一斛葡萄酒约相当于现在20升(约现在的27瓶)葡萄酒,就得到凉州刺史,说明葡萄酒的稀世珍贵。后来苏东坡对这件事颇有感慨地说:“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
盛唐时期,葡萄酒发展繁荣
据历史记载,唐贞观十四年(年),唐破唐破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得到了马乳葡萄,并且学会了葡萄酒蒸馏之法(用于酿造白兰地)。并且葡萄酒生产技术从宫廷之中推广到民间,使许多平民有机会尝到葡萄酒,那些文人雅客也多了些歌颂的对象。
刘禹锡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制成美酒,尽日饮不足。”从此诗中,一能看出葡萄酒当时在山西已能自主种植并酿造。二能看出刘禹锡对葡萄酒的喜爱。
微醺的李白写下“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把葡萄酒比喻成作为少女出嫁陪嫁的金叵罗,葡萄的珍贵显而易见。并且由葡萄酒催化出的词章,是盛唐多元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经历了宋代的短暂低潮,元代葡萄酒产业发展至盛世
《马克波罗游记》记载:在山西太原府,哪里有好多葡萄园,贩运到各地去销售。元代时已有大量的葡萄酒在市场销售,葡萄酒已经产业化、规模化。
相传忽必烈酷爱爱葡萄酒,于是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这无疑提升了葡萄酒的地位。
还有一些相关文献也有记载,忽必烈不仅在自己行宫建造了专门的葡萄酒室,更在当时首都制高点的万岁山广寒殿内放了一口名为“渎山大玉海”黑玉酒缸盛放葡萄酒。看来是真爱...
为了鼓励葡萄酒业的发展,政府不仅允许民间酿造葡萄酒,还免收家酿的税收,酿葡萄酒不使用粮食,税赋更低,所以酿酒的商户越来越多,由此出现了家家户户酿造葡萄酒的繁盛情况。
明朝慢速发展,葡萄酒药用、养生价值被初步发现
到了明朝,葡萄品种引进繁多,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记载了当时已经有的葡萄品种。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次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他写道:葡萄酒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说的就是葡萄酒驻容养颜、增进健康的功效。
清朝葡萄酒产业规模化,成功转型
葡萄种植业、酿酒技术的发展,让清末时的葡萄酒,逐渐走进寻常餐馆和娱乐场所,不再是王公贵族的饮品。
年,爱国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这是我国近现代葡萄酒业中,创办的第一家近代葡萄酒厂。张裕从西方引入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并引进了机械化生产方式。从此我国的葡萄酒生产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葡萄酒产业进入正规化。
年,孙中山先生还到张裕公司参观考察,并且题写品重醴泉四字,给了很高的褒奖。
从汉武帝时期,到清末民初,中国的葡萄酒经历了从引入、到发展、繁荣的不同阶段,其中有过繁荣、也有过低落。随着葡萄酒发展的是绵延不断、流传至今的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今,世界各大酒庄蓬勃发展,葡萄酒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不再代是奢侈的代表。随时随地都能喝到葡萄酒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