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援助平台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8/5496912.html我之前科普过,《黄帝内经》并不适合作为科班中医师作为教科书使用,主要原因是其太过古老,内容不可考,而且传承完全失序。但中医历史上还有一本在名气上可以和《黄帝内经》齐名的中医典籍,和《黄帝内经》一样都不适合作为中医的教科书使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本草纲目》。但《本草纲目》不适合作为教科书的原因并非是其有多久远,毕竟作者李时珍生在明朝,这距离《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足有一千多年。而且和《黄帝内经》不同的是,《本草纲目》的创作过程非常清晰,作者就是李时珍本人。并且李时珍也是“中医科班”,专业性也不容置疑。那为何《本草纲目》依然不是一本“合格的”中医科班教材呢?我曾经特意问过我好友的孩子,他是广东药科大学年的毕业生。据这个孩子说,目前在中医药专业里,《本草纲目》并不属于一二类学科,只作为一种知识典籍来学习,和“四小经典”类似,在临床上更不可能去参考《本草纲目》。那到底《本草纲目》出了什么问题,让其不能作为今天中医科班学生的教科书呢?我们今天就来系统地说说这个问题。《本草纲目》的“荒唐性”远大于它的“实用性”其实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凡你要系统地看过《本草纲目》,就会知道这其实是一本“地理志”。其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李时珍记载了那个年代大量的生物、化学、天文、地理、矿石知识,甚至还包含了明朝小冰期阶段的气候、地质、天文等。而其记载的大量药物信息,通读下来水平还不如我们今天一个乡村中医。大量荒唐可笑的药方、药效充斥其中,其中不乏大量的巫术、顺势、道医等在那个时代看来也非常落后的医学认知。所以很多人在提到中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都会把《本草纲目》拿出来鞭打一番,树立典型。其实站在史学界的角度来看,《本草纲目》从来就不是一本医学典籍,它属于“博物学”,记载的是明朝时期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物产,其医学属性极低。更可笑的是《本草纲目》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利用《本草纲目》为基础,发展研究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町人文化”,也就是园艺学,而其医学价值则完全没看在眼里。传承失序的《本草纲目》历史上,最早的《本草纲目》公认的是万历二十年的“金陵本《本草纲目》”。在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同时代除了金陵本《本草纲目》外,还有一个江西本《本草纲目》,这是一个以金陵本为母本的翻刻版。江西本也是当时的官方主导的复刻版(金陵本是李时珍自己印的),其制作水平相比金陵本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江西本的内容与金陵本之间有很多出入,所以后世多以金陵本为“宗家”。回到金陵本《本草纲目》身上,其实金陵本在面世后不久就失传了,而且是完全没有头绪的失传了。偶尔在民间可以发现金陵本的《本草纲目》大多数也是支离破碎,属于残本。而完全版的金陵本《本草纲目》最终在哪里被发现了?答案是日本。一个叫林罗山的日本人,在17世纪初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版《本草纲目》进献给了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康,这就是被日本视为国宝的“神君御前本《本草纲目》”。而经后世考证,流传日本的这版《本草纲目》,就是在大陆失传已久的金陵本《本草纲目》日本人给这版《本草纲目》给予了极高的地位,不但贵为“国宝”,而且后还对本草纲目做了大量具有日本特色的注释和增补。后来这版《本草纲目》还回流回了中国,成为了中国后来《本草纲目》内容的主要来源,这就是著名的《头注国译本草纲目》。但由于传承失序,所以金陵本《本草纲目》的真实面貌也和《黄帝内经》一样模糊了,没有人知道原版的《本草纲目》里到底写的啥。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年年,一位名叫晁会元的河南洛阳民间收藏家,在一次偶然的收藏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一套完整保存的明代《本草纲目》,后经鉴定这就是万历二十年金陵胡承龙刊刻《本草纲目》,是目前大陆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陵本《本草纲目。后来这套金陵本《本草纲目》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草纲目》并非李时珍最有价值的医学著作但凡是学过中医的朋友,大多都知道一本叫《濒湖脉学》的中医典籍,分为《七言诀》和《四言诀》,详细介绍了各种脉象和对应的病症。《濒湖脉学》被喻为中医的“脉诊基础课”。而《濒湖脉学》的作者,就是《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李时珍晚年自称“濒湖老人”,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成书于李时珍的晚年,是他对自己医疗经验的总结性著作,是其行医生涯的临床诊断的经验汇总,所以其内容更为客观且真实,完全没有《本草纲目》里那种“荒唐”感。所以从医学学术价值上来看,《濒湖脉学》远比《本草纲目》重要得多,也更贴近中医的学习和工作,是明朝中医诊断学中标杆的存在。所以李时珍在中医上的成就,其实是以《濒湖脉学》为高度的。《本草纲目》如我之前所说,把它归类为“博物学”则更为妥当。所以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从内容的可考据上来看,《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一样,都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并不适合今天的中医科班教育和临床医学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