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盘点容易唱串的歌曲中,就有两首歌穿越时空地被串联了。就是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与世界名曲《哈利路亚》旋律串起来。这哪跟哪啊,比将宋祖英的《辣妹子》和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串得远。不过,听了《哈利路亚》,居然真的有点容易唱串啊。而这首《哈利路亚》就是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著名清唱剧《弥赛亚》第二部分的终曲。清唱剧是一种从十七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为主题,没有复杂的舞台情节而注重音乐的表现。由于剧情取材于英国人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而且采用英语演唱,在英国会有不错的市场。而《弥赛亚》正是亨德尔在经历偏瘫后创作的清唱剧,也是他音乐上的一次回归。亨德尔(GeorgeFredericHandel,-),出生于德国哈勒镇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也就是他是德国人,但却在英国发展,在英国走上音乐家之路。论及18世纪音乐,一般都把他与巴赫相提并论,甚至称为双子星座,罗曼罗兰说过,“巴赫和亨德尔是两座高山,他们主宰也终结了一个时代。”只是,他们不是李白与杜甫,前者虽然同时代,但不同龄。而巴赫与亨德尔同时代,同年龄,而且晚年又同时失明。不过,他们又有许多不同,巴赫结过两次婚,有20多个孩子,可谓生活型,亨德尔却终身未婚,甚至未曾与女人有染,十足的禁欲主义者。从学历上讲,巴赫中学毕业,亨德尔却是大学毕业,巴赫一辈子没有出国,好像乡巴佬,但亨德尔却一生在欧洲漫游,而且还有英国的“绿卡”,客死在英国。而且巴赫穷困潦倒一生,活脱脱一个欧洲18世纪版杜甫,而亨德尔却一辈子不愁吃穿,本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每年还有金币的工资,日子不要太美了啊。当然,巴赫死得很凄凉,几乎无人问津,而亨德尔却死得风光。可是,人们就把他们俩相提并论。年2月23日,亨德尔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勒。与他伟大的同龄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的确,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音乐家只能算是有技艺的仆人)。因此,亨德尔家里没有人支持他学音乐,但天生喜爱音乐的小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的练习弹古钢琴,难以想象,后来在键盘乐器演奏领域可与巴赫匹敌的亨德尔,竟是在偷偷接受他的启蒙教育的!亨德尔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逆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亨德尔的童年生活环境就是在很浓郁的宗教环境和音乐环境中的,因此,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宗教浸润。当然,也是这原因,父亲也无法反对,你可以反对儿子学音乐,但谁敢反对儿子做教堂琴师呢?在18世纪欧洲,音乐只有与宗教结合,才能够被接受。后来,当地的住萨克森—魏森斯菲尔大公偶然发现了少年亨德尔练琴并深深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动,于是出面说服了老亨德尔同意他天才的儿子认真的学音乐。有了魏森斯菲尔大公的支持,想必他的父亲也不敢反对吧。此后的几年中,亨德尔随作曲家、风琴演奏家查豪学习了键盘乐器和作曲,也学会了演奏双簧管和小提琴。凭著过人的天资和名师的指教,小亨德尔进步得很快。十八岁是成家立业的年龄—年,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只身远行到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个小提琴手,同年开始了管风琴师的职业。亨德尔在年轻时代有过被签约的机会,因为他的才华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艺术赞助人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打算拿出钱来供年轻的亨德尔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和作曲,当然不是无偿的,学成后要回来为他们服务。这样的机会对于年轻人来说,诱惑是很大的,不但有财力支持,而且还能到意大利去系统学习。然而抱负远大的亨德尔婉言谢绝了这些赞助,他知道天上的馅饼掉下来也要脑袋大才接得住,不然,就被馅饼砸头。当然,他也知道,如果接了馅饼,就得接馅饼下面的“陷阱”。一辈子做富人家的御用乐师,为他们服务。他当然不愿意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自由,他要凭自己的努力挣足学费去留学,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卖给别人。年,20岁的亨德尔创作的歌剧《阿尔米拉》的上演获得了成功,这应该算是他的处女作,而这部歌剧的成功使他有资本和资历去意大利学习歌剧。他终于踏上留学的旅程。前往当时全欧洲的歌剧艺术圣地,他越过阿尔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仑萨和威尼斯等地学习了三年,开阔了眼界,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师都有交往,就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艺术养分,把意大利的歌剧艺术的精髓学到了手。学成归国的亨德尔在德国处处受到欢迎,那肯定啊,别说他在意大利认真学习了,就算去镀一层金,也让人刮目相看,只是,镀金的和认真学习的肯定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