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伏苓李时珍本草纲目使它广为人知,既

北京皮炎网上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612/9057338.html

说到土茯苓,年轻一代人可能会一片茫然,因为没见过,而老一辈的人都对它非常的熟悉,土茯苓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药用价值高的药材,在过去的年代土茯苓更是救命粮食。

土茯苓,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缓状灌木,又称冷饭头、冷饭团、山猪粪、过山龙等等,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浆果熟时黑色,具粉霜,味带苦涩。土茯苓入药或食用部分只选择其深藏于地下的根茎,根茎肥厚、坚硬,块状,富含淀粉。

土茯苓的历史

土茯苓是现代中医常用药,在本草类典籍中也有许多记载,但在明代以前却鲜有关于土茯苓的记载,后来因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冶杨梅毒疮”后才广为人知,而土茯苓之名也是出自于《本草纲目》并一直沿用至今。

据考证,早在唐宋之际,土茯苓已作为药用植物,借由丝绸之路流播波斯、印度等地。但可能由于市场需求不大,其流通规模较小,史料留存也较少。但至16世纪初,土茯苓逐步进入欧洲人的视野,成为治疗梅毒、痛风等症的良药,并在16世纪中后期迅速完成了从物种到商品,再到大宗商品的属性演变。

土茯苓的价值

《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最早记载土茯苓的本草著作,土茯苓也正是因为其药用价值高而广为人知。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因气候原因人们很容易上火,性平的土茯苓不仅能清热解毒,还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很受当地人的喜欢。

《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在以前,粮食并没有现在那么充足,特别是在动乱时代农村里更是重灾区,很多人都三餐不保,那个时候野菜、野果、树皮皆可食用,野菜、野果虽然有营养,但不耐饱,土茯苓因富含淀粉、食之裹腹便成了很多人的救命粮食。明代植物学家朱橚在《救荒本草》中亦云其可以代粮,可长期食用,但据老一辈的人说道,这东西吃多了并不好受。

土茯苓现状

土茯苓在医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土茯苓如今的种植面积还是比较大,所以种植土茯苓的市场价格也比较平稳,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而在农村,人们对种植的土茯苓非常的抗拒的,他们认为只有纯野生的才是最好的,所以野生的土茯苓在市场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这也衍生出了专门挖掘土茯苓的“采药人”,在山上基本上是发现一颗就挖掉一颗。

资深的老农都知道,土茯苓的资源形成时间必须要四年以上,而现在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成年的野生土茯苓变得越来越少。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土茯苓的生长发育能力很强的,只有留在一点根茎它都能再次生长,只是上了年份的难找而已。

结束语:

作为粮食土茯苓在过去困难的时候,填饱了多少人的肚子;而作为药材,在和平的年代又给多少人带来了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