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这名字,乍一看,像是出自中国乡村的八零后青年,既不算惊艳,又不算太土。
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听说这名字,是在电视上。
年3月,央视一档名为《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由李光洁扮演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穿越回现代,邂逅超级水稻研发院士袁隆平,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宋应星主张“贵五谷而贱金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尽管相隔三百多年,两人却透过一粒种子,达成了传承古今的精神契合。
原本,这是个很有创意的设定。
争议的焦点,是晚年的宋应星出场时,脑后拖着金钱鼠尾,接受清廷官员的赞誉。
作为坚定的反清义士,宋应星的兄长为明朝殉节,他的家乡也几经战火摧残,清朝建立后,宋应星隐居乡野,余生拒不出仕。
甚至那本汇集他毕生心血的《天工开物》,自清廷入关后的两百多年间,都一直被视为禁书。
这样的宋应星,会接受剃发易服做大清的顺民?
想想都不可能。
01
公元年,江西省奉新县的官道上,一匹快马疾驰而过。
“乙卯科乡试,奉新二宋高中举人!”捷报所传之处,众人无不投以艳羡的神色。
江西历来便是文化强省,这年乡试全省共一万多名考生,最引人瞩目的,是被称作“奉新二宋”的宋应升、宋应星兄弟。
28岁的宋应星位居第三,他的大哥宋应升位居第六,同时,他们也是奉新仅有的两名上榜者。
那一天,家长恨铁不成钢的责骂声,在奉新县的每一处角落此起彼伏:“都读一样的圣贤书,你他娘的都读狗肚子里了?”
、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离不开兄弟俩的努力,也源自根植于他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两人的祖辈都是颇有建树的读书人,其曾祖宋景在弘治、正德、嘉靖三朝都担任过尚书。其祖父宋承庆聪慧过人,二十出头就中了举人,可惜25岁暴病身亡,留下独子宋国霖。
宋国霖在科举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只混了个秀才。于是将毕生的希望寄托在四个儿子身上,其中最具潜质的,就是长子宋应升、三子宋应星。
宋应星小时候就展现出超强的记忆力,当同龄人还在吭哧吭哧背四书五经时,他“数岁能韵语”,写个诗编个对联什么的,跟玩儿一样。
在族叔宋国祚创办的私塾里读书时,周围人被这小子过目不忘的能耐震惊了:“这娃怕不是把书当成饭给吃了吧?”
等到年龄稍长,宋应星毫无悬念地成了奉新县县学的庠生。
庠生是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类似现在的省、市、县重点高中的优等生。
县重点的教育资源,自然比族叔创建的村小丰富得多。到了这里,宋应星才发现到,此前他的世界是何等渺小!
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并不局限于之乎者也,有花开花落暮鼓晨钟,也有生老病死碧水潮生……
宋应星如同一只误入粮仓的老鼠,疯狂地吞食这各类五花八门的“杂粮”:天文学、声学、农学、、医学、工艺制造,不一而足。
其中最令他心生敬意的,是一部名为《本草纲目》的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是万历年间的一个失意秀才。在经历了数次落榜后,浪迹江湖27年,编撰了这一部集农学、医学为一体的旷世奇书。
他死后三年,《本草纲目》首次刊印问世,宋应星读过的,就是这一版。
宋应星不知道的是,冥冥之中,命运的推手,已经将他推向与李时珍相同的人生轨迹。
02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人一时领先,有人负重前行。
28岁,成了宋应星科举生涯中的巅峰之年。
转眼到了年,15年间他经历了6次科考,硬是从意气风发小青年熬成了大腹便便的大叔。
除了日渐增粗的腰围、耳鬓渐生的白发,他还是那坚持星夜苦读的老宋,没有一丝丝改变。
为激励自己心无旁骛地复习,老宋还写了首励志诗摆在书桌前:“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看过这首口水诗,我们有理由怀疑,老宋的超大脑容量,被那些旁门左道的玩意儿占满了,这诗的水准,更像是他四五岁时的作品,完全不像出自寒窗数十载的中年人之手。
这么一看,十几年间,大明王朝屡屡将他刷掉,似乎也不能全部归结于官场腐败。
父亲宋国霖于一年前辞世,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赡养,两个儿子也到了付首付娶媳妇的年纪,看着这么多年考了个寂寞的老公,夫人凑上前试探性地问道:“老宋,真没那命,咱就不考了吧!”
多年来,他一门心思地钻研科考,不打牌不狂窑子,酱油瓶倒了都没工夫扶,昔日的神童,混成现在这德行,再考下去,这长满褶子的老脸往哪搁?
而且年,大哥宋应升被吏部选派为桐乡县令,也算没有辱没先人,宋应星便绝了科举的心思,一面侍奉老娘,一面给两个儿子攒钱买房。
就像现在大多数中年人一样,如果35岁在大城市还没混到管理层,不如佛系点儿,回老家照顾妻儿老小,送个快递啥的一样也能活下去。
如此过了四年田园生活,经人推荐,宋应星在离家数百里外的分宜县,在教育局谋了个差事。
这是个有点儿鸡肋的差事,年俸只有36石大米,没有编制,算是劳务派遣性质的临时工。
不过,工资低事情也少,好歹能勉强糊口,不用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里刨食。
人要是不为生计奔波,总能捣鼓出一些新鲜玩意儿出来。
这差事,他一干就是四年。
这期间,宋应星经常带薪摸鱼,几次前往桐乡探望担任县令的大哥,时间一长,就发现一个特点:当地水稻的产量,比家乡高得多。
一番刨根问底后,他找到了答案:桐乡的农民在育种、移栽、除草等环节,已经实行了精细化操作。
为造福更多人,宋应星将桐乡农民的种植方法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意指1亩秧苗,可以移栽25亩田,如此就能实现收成最大化。
时至今日,南方的一些农村在培育秧苗时,还在沿袭这个比例。
03
这次无心之举,让大哥宋应升看到了三弟的潜质:“你尽管放手干,钱这事儿,包哥身上!”
人要是努力想做点事,全世界都得为其让路。
种植纺织印染、制糖制盐造船、榨油炼铜铸炮……,历时八年,被传统儒生视为歪门邪道的技艺,被宋应星全数汇编成书,洋洋洒洒数十卷。
成书之日,宋应星以“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之意,将其命名为《天工开物》,被后世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就此横空出世。
在本书的序里,宋应星还不忘吐槽:“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你要是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那你就不用看了!”
这一时期,欧洲漫长的中世纪结束,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传统手工业开始向机器生产过渡,传统的东方文化逐渐败落于西方的工业文明。
而《天工开物》里所展现出那些逆天神技,为古老的东方帝国保留了最后一丝体面。
譬如,为提升金块的纯度,匠人们先将金块达成薄片,剪短后用泥球包裹,放置在炉火中熔化,待金片熔化后取出,拿熔炼好的银液往上一浇,泥球里就会流出高纯度的金液。
那渗入泥里的银汁就这么糟践了?当然不是,将泥球继续投入炉火煅烧,待银熔化后,再拿熔炼好的铅液浇在泥上,又能得到高纯度的银液了。
与此同时,宋应星还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锌合金的科学家。正是基于《天工开物》上的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里,中国都是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由于缺乏系统性数据,明代的榨油工坊水平参差不齐,在榨取不同油料时,工人们照猫画虎,一律采用同样的参数,造成了人力和原料的极大浪费。
为此,宋应星在经过多次试验后,记录下了各种油料的产油量:“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
虽然没有接受过遗传学理论,宋应星却在物种杂交变异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看到旱田里幸存的稻苗,他发现了耐旱水稻这一新物种:“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筱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在培育蚕种时,他将白色的雄蛾和黄色的雌蛾交配,经过产卵、养育,最后结出了褐色的蚕茧:“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用变成揭茧。”“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
这样的研究,在当时人看来,简直荒诞不经。
但两百多年后,这些记录却成就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将宋应星的记录照搬过来,作为物种变异的重要证据。
遗憾的是,这部意义重大的鸿篇巨著,在刊印上市后,变成了一堆废纸。
04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如此一来,传统文人士大夫身上所肩负的社会教化责任也荡然无存,他们挣脱礼教束缚,开始了追求物质享乐,奢靡拜金的生活。
有钱有闲,弄几套春宫图、《金瓶梅》不香么!什么《天工开物》,教人种地打铁的玩意儿,看它干啥?
对于那些手工业的从业者,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可这些人一没钱二不识字,买它回家垫桌脚,都嫌太厚了。
所幸,随着《天工开物》在海外市场的风靡,它的巨大价值被欧洲人发掘,宋应星的一片心血终于没有付之东流。
年,因为任期内表现优异,宋应星被破例提拔为福建汀州推官,这是个掌管刑狱的基层职务,赴任时,他已经52岁了。
到了汀州后,宋应星发现监狱里关押着的囚犯,大多是迫于生计当海盗的农民,一番教育后,他将这些人全部释放了。
不料,此举被同僚诬陷为姑息养奸,无心卷入官场倾轧的宋应星,只得请辞。
那些官场老油条们不知道的是,眼前被他们赶走的老头,以一部《天工开物》,为苟延残喘的大明王朝贡献了一粒救心丸。
后金铁骑攻城略地,一路所向披靡,大明京师危在旦夕。看着城下乌泱泱的敌军,晋州守将陈鸿绪一筹莫展,危急关头他翻开案头的《天工开物》,依样画葫芦研制出一款火器:“万人敌”。
“万人敌”就地取材,制作方便:用泥巴做成四周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晾干后装填火药,并掺入毒物,外面套个木框就制成了。遇敌军攻城时,点燃引信抛到城下,四面喷射的火焰不断旋转,一面烧灼敌军,一面释放毒气。
虽然杀伤力虽然不足以火炮相提并论,但架不住太容易制造了,一筐筐地往城下丢,也很令敌军上头,丢下一堆堆尸体后,后金被迫撤回关内,京师防务转危为安。
明亡后,这款“万人敌”被广泛地应用于南明军队,成为威力惊人的抗清神器。
公元年,两鬓斑白的宋应星被任命为亳州知府。可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往亳州时,沿途尽是奔逃的流民,连府衙都被李自成的大顺军炸成了断壁残垣。
局势败坏到这地步,这烂摊子任谁都撑不起了,宋应星只能递交辞职报告,可还没等到朝廷的批复下来,就传来了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的噩耗。
延续了两百七十余年的大明,国祚就此终结。
年,眼见复国无望,宋应星的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身负国恨家仇的宋应星,自此隐居乡野,以养蜜蜂为业。
情绪低落时,他就喝点土蜂蜜安慰自己,再写写养蜂心得:“蜜无定色,皆随方土花性而变。”
康熙五年,公元年,宋应星病故于家乡,享年80岁。
临终前,他还不忘告诫儿孙:“后世子孙不得入仕!”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将后金斥为“北虏“,因此从顺治朝开始,它就被封禁。
到了乾隆年间,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时,这部书被视作忤逆之作,朝廷一度下诏:胆敢私藏者,杀无赦!
如今我们看到的《天工开物》,还是民国初年,地质学家丁文江在云南图书馆里的外文资料索引中发现的。
再一追溯,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俄文版在外国市场上随处可见,而且,几百年前,洋人们就将其奉为科技瑰宝了。
人生之与宇宙,不过如蜉蝣之与天地。有形之物,终会腐朽;先辈们积累的经验,却如星火传世,万古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