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解析

彭洋治疗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543871359540&wfr=spider&for=pc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礼纬斗威仪》“君政讼平,豫章常为生”;君王政治修明,诉讼平息,豫章就常常盛长。

3.1释楚竹简“榠”;3.2释《庄子》、《列子》书中“冥灵”

补充部分上节内容:上节内容中,我讲说就古树/神树信仰而言,长江之南比之北兴盛。因我生于、长于山东中部山区农村,家族从老一辈起,世代务农,家族中至今没有人在南方农村地区或生活、或居住、或工作的经历,不是清楚南方地区的民俗信仰,故只能笼统的概述

今读到杨华研究员《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一书,书中提及南方农村地区的宗族、神树民俗信仰,所言相对清晰、具体。

新民说·重新发现中国·陌生的熟人:理解

新民说·重新发现中国·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新民说·重新发现中国·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3.5购买

《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纳入贺雪峰、沈山主编“重新发现中国”丛书。)(以下内容节选自此书):

“在南方农村,自然村或是村民组一般由一个宗族(或房头)构成,它不仅保留着鲜活的宗族历史,还承载着深厚的、多层的村落整体感与主体感。

在南方宗族性村落,高大雄伟的宗祠是村落历史与宗族主体感的体现。

除了以宗祠为中心的村落主体外,南方村落还有以神树为象征的“社神”。但社神也只是“我们村”的神,只管本村的事,仅保佑本村的子孙,与村落外的人无涉。社神不仅仅是村民仪式性的祭祀对象,更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诉求与期待的对象。

村民时常来到神树下敬奉社神,祈求在外打工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好好挣钱,在外不遭骗、不遇抢,更不要碰到搞传销的。喜逢杀猪、买牛,生仔及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提着酒菜、拿着香烛,虔诚地来到神树下祭祀社神,感谢社神的保佑。

一些儿子不孝顺的老人则在神树上挂上写有儿子姓名的红带,声泪俱下地向社神述说自己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如今儿子又是如何的不孝,祈求社神能使儿子良心发现,善待老人。”

《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中所讲述的这一民俗,究其根源为“社树”信仰,先秦古籍中多有提及,只是我没有相关的生活、成长经历,故对这种习俗没有印象。我认为现今南方农村的神树习俗应该是从“社树”传承并演变而来的;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周礼》文: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木。今村墅间,多以大树为社树,盖此始也。”。

由于历史的变迁,“社树”这一民俗仅在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得以传承、保留,北方地区现今几乎不可见;造成这一传承南北差异的原因,《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一书中也略有提及。我在此需郑重强调一下:关于“宗祀、社树”民俗的南北差异,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不用、也不可放大解读、过分解读。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洪洞大槐树,全国以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洪洞大槐树,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二·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尚书曰:「乃社于新邑。」;孝经曰:「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社稷所以有树何?尊而识之,使民人望见师敬之,又所以表功也。故《周官》曰:「司社而树之,各以土地所生。」;《尚书》亡篇曰:「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

《白虎通义》中所言“社树”,广泛见于先秦古籍。《左传》、《论语》、《庄子》、《韩非子》、《周礼》、《礼记》、《淮南子》、《史记》等典籍中皆有“社树”之语。《说文解字》“社:地主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3.3释楚竹简“榠余”

上节讲说:“冥豫”具有三重意涵:一为,上天希望天下百姓安逸、舒适,故言“冥豫”。二为,以“豫”来养治百姓,暗合天意,故言“冥豫”。另,结合卦辞“豫:利建侯行师”及楚竹简“榠余”可知,“冥豫”还有第三重意涵。

“榠”有“树大参天”义;“余”有“生枝布叶”义;《尔雅·释天》“四月为余。”,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余:语之舒也。语之舒也者,释天:四月为余;李巡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布叶,故曰余;余,舒也。孙炎云:物之枝叶发舒。”

卦辞“豫:利建侯行师”为“广封建诸侯、设立众多师长、官吏”义。《尚书·商书·说命中》“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建立邦国,设置都城,树立王公、诸侯,又在其下设置大夫、师长等众官吏,不是为了天子可以安逸、豫乐,而是为了治理天下百姓。);

《尚书·商书·说命中》“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选立君主,设立师长,就是希望他们能够辅助上天,爱护和安定天下百姓。);

《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天子经营天下,诸侯治理封国,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诗》说:「普天之下,无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皆是天子的臣仆。」;天分为十个日子,人分为十个等级;在下者事奉在上者,在上者供奉、祭祀神明。所以王统治公,公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士,士统治皂,皂统治舆,舆统治隶,隶统治僚,僚统治仆,仆统治台。养马有圉,放牛有牧,各有专司以治理各种事务。)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等级制,就如同大树生枝布叶。“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同时广设师长、官吏,以辅助治理封国内的百姓;最终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这便是“榠余”的第三重意涵;以此来实现“冥豫”的“养治百姓、荫蔽天下”的前两重意涵,如上节内容所言《诗经·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诗人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诗人哀民困已深,谴责周天子不体恤人民疾苦,致使百姓受剥削至深、不胜其苦。

故“榠余”为:如同大树生枝布叶一样,广封诸侯、广设官吏,最终象参天大树一样枝叶茂密,冠大荫浓,以此来荫蔽天下百姓。这便是“冥豫”的第三重意涵。

二、释今本“有渝”、帛书“或谕”、楚竹简“又愈”。

1、今本“有”、帛书“或”、楚竹简“又”

今本“有”(合计一百二十处):楚竹简均作“又”;帛书有四处作“或”,其余均作“有”。

今本“或”(合计十六处):帛书均作“或”,楚竹简均作“或”。

今本“有”,对应的帛书四处作“或”:

比卦: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帛书)初六:有复比之,无咎;有复盈缶,冬来或池,吉。

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帛书)尚六:冥餘,成或谕,无咎。

随卦: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帛书)初九:官或谕,贞吉,出门交有功。

姤卦: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帛书)九五:以忌枹苽,含章,或埙自天。

2、今本“渝”、帛书“谕”、楚竹简“愈”

今本“渝”(合计三处):楚竹简均作“愈”;帛书一处作“俞”,其余两处皆作“谕”。

讼卦: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帛书)九四:不克讼,复即命俞,安贞吉。

(楚竹简)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愈,安贞吉。

3、今本“有渝”、帛书“或谕”、楚竹简“又愈”

现今的注解一般认为“愈”、“谕”均通“渝”,我认为这种注解是错误。我认为“愈”、“谕”、“渝”的词意各不相同。

今本“有渝”、帛书“或谕”、楚竹简“又愈”在爻辞中的词意虽不同、但注解后的爻辞义可相通,但意境却完全不同;就意境而言楚竹简“又愈”最佳,帛书“或谕”次之,今本“有渝”再次之;我个人认为楚竹简“又愈”应为作者的原意、本义。

同时豫卦的“成有渝”与随卦的“官有渝”句式完全相同,故“有渝、或谕、又愈”在这两处的注解、词意、意涵也应相同。

三、释今本“有渝”及今本“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渝:变、改变。《尔雅·释言》“渝,变也。”;《说文解字》“渝:变污也。”;《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左传·桓公元年》“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盟曰:「渝盟无享国。」”(渝盟:违背盟约、背叛盟约。);矢志不渝;坚贞不渝。

“冥”覆也、覆盖。“豫”舒也、安也、乐也。“冥豫”应该是好事,为何爻辞后言豫“成”“有渝”(有变)呢?

我在注解豫卦卦名时,讲过“豫”的卦名写作“豫”是西汉时期的事,战国楚竹简卦名写作“余”,后在帛书写作“餘”。“豫”不仅是“安乐”义,“豫”还是“大木”、树名。“豫”为树,自《左传》、《山海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四库全书》中皆有记载。

“豫”为树,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还被当做“祥瑞”之兆,具有很强的政治寓意。“豫”作为“祥瑞”有且仅在这一时期,隋唐开始后,便未再有作为“祥瑞”记载。

“豫”为树: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改字豫才。古人的「字」由「名」而来,「字」与「名」或相应、或相衬、或相辅、或相延等;故先生的名字中「樟」对「豫」、「寿」对「山」、「树」对「豫」、「人」对「才」。(最近观《觉醒年代》略有感触,在此对先生之名、字解析一下,也为此文之内容之所涉及。)

PS:古人有「姓、氏、名、字」;先秦时期古人重「氏」而不重「字」,这一时期「姓」别「婚配」,「氏」别「贵贱」,贵族有「氏」,平民有「名」无「氏」,人人皆有「姓」。西汉后「姓、氏」制度消亡,「姓」与「氏」逐渐合二为一,人们开始重视「字」,由此始,古人的「名」有一个字或两个字的,但「字」通常都为两个字,且「字」由「名」而来。

例:唐-李白,字太白。

唐-杜甫,字子美;《说文解字》“甫:男子美称也。”。

三国-赵云,字子龙;《周易·易传·文言传·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公、子”出现在「名、字」中,是对人的美称。如:三国-周瑜,字公瑾;三国-诸葛瑾,字子瑜。(诸葛瑾,诸葛亮之兄)

三国-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刘备,字玄德;“玄德”出自《尚书》、《老子》、《庄子》、《汉书》。

三国-曹操,字孟德;曹操为长子,家中兄弟排行为老大,故「字」中用“孟”。家中老大,在「字」中用「孟」或「伯」,如「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即「姜」家的大女儿。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子生于尼丘山,家中兄弟排行第二,故「字」中用“仲”。兄弟排行的次序:伯(孟)、仲、叔、季。

故,我们来看先生的名、字:

「樟寿」对「豫山」

「樟」对「豫」:“豫樟”为木名,最早出自《左传》、《山海经》。西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东方荒外有豫樟焉,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丈,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

唐-白居易《寓意诗五首·其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寿」对「山」:《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祝颂用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樟寿」、「豫山」:豫樟树龄长久,可存活千百年,可成参天古木;豫樟生命力强,四季长青,生机勃勃;故豫樟亦象征长寿、吉祥。

「树人」对「豫才」

「树」对「豫」:“豫”为木名、大树,最早出自《左传》、《山海经》。

「人」对「才」:“人才”、“人材”,“材”可通“才”;如:“可造之材”亦作“可造之才”。

「树人」:培养造就人材/人才。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茍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大意为:作一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种植五谷(庄稼);作十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栽植树木;作终身、长远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培养造就人材(人才)。一经培植收获一倍的,是庄稼;一经培植收获十倍的,是树木;一经培植收获百倍的,是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人材,巧妙如神的运用人才,那么在成就大事时就将有如神助,这是推行王道的必经法门。

「豫才」:「树人」为“培养造就人材”;「豫」也有“豫备、预备、准备”义,「豫才」为“豫备人才”。豫:豫备、预备、准备;《国语·晋语》“戒莫如豫,豫而后给。”;《淮南子·说山训》“巧者善度,知者善豫。”(东汉-高诱注:「豫,备也。」)。

我个人认为:「豫才」还有第二重寓意。「豫」为大木、大树,是“顶梁支柱”、“栋梁之材”;「豫才」也有“栋梁之材”义。

唐-白居易《寓意诗五首·其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明堂”即“明政教之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豫樟”为木,是建筑宫殿的嘉木。北宋-《太平御览·木部·卷六·豫章》“《陈书》曰:「侯景之平也,太极殿被焚。承圣中,议欲营之,独阙一柱。七月,有樟木大十八围,长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后渚。监军邹子庆以闻,诏中书令沈众兼起部尚书,少府卿蔡俦兼将作大匠,起太极殿。」。

任昉《述异记》曰:「豫章之为木也,生七年而后可知。汉武宝鼎二年,立豫樟宫于昆明池中,作豫樟木殿。」”

1、“豫章”为木,那“豫章”是什么树?

豫章,亦作“豫樟”;现今的解释分为四种:

1、古代地名,出自《左传》。“豫章”在《左传》中共出现有九处,八处为地名,一处为木名。《左传定公二年》“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

2、古木,传说中的异木名,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出自西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

3、树木:豫樟,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另一说“豫樟”指樟木。这一用法流传最广,《左传》、《山海经》、《庄子》、《史记》、《汉书》等自古至今的典籍、古籍中都有记载。

4、行政区划:豫章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西汉时期),后来区划上范围逐渐缩小并消失。现今作为南昌的别称、古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封有“豫章王”,封地便是“豫章”。

5、“豫章”还有:比喻栋梁之材,有才能的人;古台观名;指宋黄庭坚等解释。

2、“豫章”为木,究竟是一种树,还是两种树?

现今收录“豫章”的记载及注疏最详尽的,我个人认为当属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及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分别收录于《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樟部汇考、棆部汇考》、《四库全书荟要·类书类·御定渊鉴类函·木·豫章》

《左传》中“豫章”,魏晋-杜预注“大木”。

《山海经》中“豫章”,两晋-郭璞注“大木,似楸”。

《尔雅·释木》“棆,无疵。”,两晋-郭璞注“棆,楩属,似豫章。”,北宋-邢昺疏“楩及豫樟皆南方大木之名也。”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都有收录《子虚赋》。

《史记》(三家注)“郭璞曰:「豫章,大木也,生七年乃可知也。」;案:(温)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唐-颜师古《汉书注》“服虔曰:「豫章,大木也,生七年乃可知。」师古曰:「阴林,言其树木众而且大,常多阴也。」”

唐-白居易《寓意诗五首·其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豫章”做了非常明确的解释。“豫章”李时珍认为是“一类二种”“豫”为“豫树”,又称“钓樟、乌樟、枕、棆”;“章”为“樟树”。

《本草纲目·木部·樟》“时珍曰∶其木理多纹章,故谓之樟。豫、章乃二木名,一类二种也。豫即钓樟,见下条。”

《本草纲目·木部·钓樟》“乌樟(弘景)、枕、豫。时珍曰∶樟有大、小二种,紫、淡二色;此即樟之小者。按∶郑樵《通志》云∶钓樟亦樟之类,即《尔雅》所谓“棆,无疵”是也。又相如赋云∶楩、楠、豫、章;颜师古注云∶豫即枕木,章即樟木;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别。观此,则豫即《别录》所谓钓樟者也。根似乌药香,故又名乌樟。”

综上可知:“豫樟”中“豫”即“枕木”,又名“钓樟”;“章”即即“樟木”。“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即“枕树(钓樟)与樟树要生长到七年以后,才能分辩清楚(是枕木还是樟木)。”

PS:“豫”即“枕木”,“豫章”为南方大木之名;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夹日月”便是言“豫章”之高大;此可与战国楚竹简的“榠”相印证,今本“冥豫”可与战国楚竹简“榠余”相互印证着理解。

3、“豫章”为树,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还被当做“祥瑞”之兆,具有很强的政治寓意。

东汉-应劭《汉官仪》“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树生庭中,故以名郡。”;认为“豫章”为神树,故以木名作郡名,豫章郡。

汉-《礼纬斗威仪》“君政讼平,豫章常为生”;君王政治修明,诉讼平息,豫章就常常盛长。

唐-房玄龄等《晋书·志·第十八章·草妖》“其七月,豫章郡有樟树久枯,是月忽更荣茂,与汉昌邑枯社复生同占。是怀愍沦陷之征,元帝中兴之应也。”

南北朝-南朝梁-沈约《宋书·志·卷二十七·符瑞上·草妖》“豫章有大樟树,大三十五围,枯死积久。永嘉中,忽更荣茂,景纯并言是元帝中兴之应。”

南北朝-南朝梁-沈约《宋书·志·卷三十二·五行三·草妖》“永嘉六年七月,豫章郡有樟树久枯,是月忽更荣茂,与昌邑枯社复生同占。怀帝不终其祚,元帝由支族兴之应也。”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九》“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于南。故郭景纯《南部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

《晋书》、《宋书》、《水经注》中所言皆为同一件“祥瑞”。讲说:豫章城内有“豫章”树,此树曾经一度枯凋,到了西晋怀帝永嘉六年七月,忽又茂盛起来,枝叶繁茂犹如当年,人们都以为是晋中宗/东晋元帝司马睿的中兴征兆。西晋怀帝司马炽不能守住帝位,晋元帝司马睿本是皇室支族却能勃然兴起,继承帝业,正是“豫章”枯树复活的应验。

西晋“永嘉之乱”,西晋怀帝、西晋愍帝先后被俘并杀害。司马睿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晋元帝、晋中宗。

唐-姚思廉《陈书·本纪·卷二·高祖下》“初,侯景之平也,火焚太极殿,承圣中议欲营之,独阙一柱,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围,长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后渚,监军邹子度以闻。诏中书令沈众兼起部尚书,少府卿蔡俦兼将作大匠,起太极殿。”

《陈书》讲说:陈高祖、陈武帝陈霸先在南朝梁任职,率军平定南梁“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后,太极殿被大火焚毁,南朝梁元帝萧绎承圣年间,商讨重建太极殿,但独缺少一根顶梁之柱。这一时期,有一大樟木漂流到陶家后渚,监军邹子度报告给了陈霸先。陈霸先登基为帝,建立南朝陈后,命沈众、蔡俦等用此木重修太极殿。

自隋唐始,与“豫章”相关的“祥瑞”便未再有出现于《史书》记载。但相关的民间奇闻却有所记载。例:

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类书类·御定渊鉴类函·木·豫章三》“夷坚续志曰:建安麻沙镇,唐刘翱手植樟木,大十余围,有异人曰「此木之荣枯实关刘之盛衰」。至宋绍定间,得樟实三枚,有梦先者三举二魁,后一干微枯,其年刘纯没。后枯干复荣又生黄花三朵,是年刘领举者三人,凡有科擢,必先见兆,因呼「瑞樟」。”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樟部汇考·樟部纪事》“《建阳县志》:唐刘翱卜筑于麻沙镇南,手植樟一株。其后大数十围,根盘屈曲委,地成池。有异人曰:此木之荣枯实,关刘氏盛衰。故刘氏祠名瑞樟。绍兴丁酉刘梦先读书祠中,一夜闻树閒有声,启户视之,拾樟实三枚,皆径三寸馀。是年魁乡,荐后又再魁乡。荐绍定庚寅干微枯,其年监军刘纯没于王事。及封忠烈,其枯复荣。咸淳庚午干生黄花三朵,是年刘氏领乡举者二人,领漕举者一人。刘门但有登科除擢,必先兆。云:括瓯胜述,括州白云山下有丽阳庙,其神即以丽阳作姓,寝殿二像,刻自老樟灵根,千年不荣不槁,而柯萌时出殿外。

《溧水县志》: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七月中,山之麓,樟树枯而复荣,时令为政清廉,邑人以为德感。

《石埭县志》:豫章三株,宋元时自,豫章移来,皆大数围。枝叶婆娑可爱。乙酉岁,一忽死,里人以牲祷之,三月而活。人呼为神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