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种类繁多,用药复杂,但有一个人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写了一本一百九十万字的作品,这个人就是李时珍。李时珍的父亲是一位医生,李时珍从小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对中医中药产生了了浓厚兴趣。但是在李时珍父亲眼里,读书参加科举,走上仕途才是正途,而学医则是奇技淫巧。
放弃科举,改学医药
刚开始李时珍遵循父亲嘱托,一心一意学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但奈何不是参加科举的料。经过前前后后三次考试,还是名落孙山,不得已只能放弃出仕做官这条路。开始走上学医的道路。真实万幸,如果走进仕途,只不过多了一位官员,却少了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从此以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医学,由于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不愧是学医的好材料。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找李时珍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包括当时很多达官贵人。
有一天,李时珍外出采药,看到有一群人正在送葬,但棺材还在往外流血,李时珍十分纳闷,人都死了,怎么可能流血。这时李时珍本着人命大于天的思想,拦下了送葬的人,说里面的人还活着。送葬的人,当时一听就不乐意了。随后一听此人是李时珍,赶紧打开了棺材,没有想到,经过李时珍一番神鬼莫测的操作,居然把人救活了。而且救得还是俩人,因为所救这人为孕妇。
这件事传播速度极快,很快因为治好了王爷的儿子,名声更大了,不医院工作。医院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三番几次想离开。医院丰富的藏书,种类繁多的药材,李时珍还是忍痛留了下了。此后李时珍埋头药物研究工作,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时光飞逝,医院,回到了家乡,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东璧堂。
一天李时珍在给其他病人看病。突然来了一位年轻人,据当事人说,自己吃得太饱,憋得难受,打算运动一下,消消食,就翻阅柜台,没想到刚运动完,就感觉要坏事。肚子没有好,反而感觉更难受了。李时珍一诊脉,就让此人赶紧回家。此人感觉可能没有什么大问题,李时珍接下来说的话,简直把年轻人吓死。李时珍让年轻人赶紧回家,准备后事,怕晚了赶不上。年轻人立马火冒三丈,开口大骂,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所以运动要适量,散步多好。
亲身实践,撰写药典
有了自己的家业,应该一心一意当医生了吧!可拉倒吧,在参考以前典籍的时候,发现好多地方简直就剩胡思乱想,结果弄得自己晕头转向。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药可不敢乱喝。李时珍又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这件事情,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去做。从公元年开始,李时珍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也不能凭空开干啊!所以李时珍找了一个蓝本,就是《证类本草》,还参考了海量的参考书目。大概有八百多种,这理论是杠杠的,还需要实践啊!
从此以后,李时珍开启了艰苦野外生活。野外生活不说有钱就可以,还要丰富的野外生存能力。几乎靠着两条腿,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什么湖广、什么江西、什么直隶。都留下了李时珍的脚印。对许多错误进行了分辨,纠正。
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没有一点毛病。李时珍开始和农民、猎户、渔民等人民大众学习,从而解决了很多困扰自己的疑难问题。
一年一年又一年,经过整整27年的长期努力,从帅小伙,变成了糟老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你以为这就大功告成了,绝对不可能。
又用了十年,李时珍修修改改,前后不知改了多少次,前后共计40年。终于完成了这部药学巨典。李时珍把一生的经历都奉献给了医药,药圣之名当之无愧。
李时珍一生贯穿了实践第一的真理,无论干什么都不能只凭主观想法,一定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