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疼”。从古至今,医生都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以一生所学竭力为患者排忧解难,去除病痛。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逆行的“白衣战士”更是不畏艰险与新冠病毒数月鏖战,拯救了无数生命。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在感恩医务工作者无私付出的同时,一起看看历史上那些勇探医路、心系苍生的名医妙手,感悟代代相承的“医者仁心”。
“医祖”扁鹊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姓秦名越人,是最早将脉诊应用于临床的“脉学之宗”。扁鹊善以结合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其望色、听声、写影、切脉“望闻问切”四诊法沿用至今,被后世尊为“医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脉诊赵简子和望诊蔡桓公两则医案,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了扁鹊的医术:“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妁
西汉时,我国医事制度中已专门设有“女医”,古称“视产乳之疾者”,专门诊治妇科、产科疾病。《史记·义纵传》记载:“纵有姊义姁,以医幸王太后”,讲述了西汉女医义妁被召入宫拜为女侍医,为汉武帝母亲王太后诊疗的故事。义妁不仅擅长诊治内科疑难杂症,对外科、针灸也颇为精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首,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精于方药、兼通数经,尤其擅长外科。《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尤有壮容,时人以为仙”。遇到“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华佗便会让患者佐酒服下“麻沸散”麻醉后开刀手术。此外,华佗还创编推广“五禽戏”,让人们通过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医圣”张仲景
“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有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系统阐述了流行病和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及疗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南北朝医药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可见张仲景的医学地位之高与医方之宝贵。
“葛仙翁”“鲍仙姑”夫妇
“鲍靓女,葛洪妻也。多行灸於南海”。东晋时期,古代医药学家葛洪与我国第一位女灸治学家鲍潜光结为夫妻,二人一生采药行医,撰著医理,为百姓去除病痛,被尊称为“葛仙翁”与“鲍仙姑”。行医采药时,葛洪将医学、制药化学上的重要发现以及鲍姑的灸法记录于《肘后救卒方》等医学著作流传于世。书中的狂犬病疗法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现存于世的“鲍姑艾灸穴位图”更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药王”孙思邈
“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年幼时体弱多病的孙思邈十八岁时立志学医,最终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在走访记录与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孙思邈著成“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唐高宗显庆四年(年)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将妇幼保健视为“崇本之义”,主张妇、儿诊治单独设科,著有《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分科对症治疗。
外科医女张小娘子
张小娘子是宋代著名的外科医生,本名不详。据传,凡疮疡痈肿患者前来求医,经张小娘子诊治均见奇效。一时间,“张氏神医”名声大噪,被宋仁宗召入内宫,成功治好皇帝和贵妃的疾病。宋仁宗赏赐其女医官职,但张小娘子却以“发愿悬壶济世”谢绝,回到民间开设医馆,为普通人家诊治。晚年,张小娘子将毕生行医的经验与年少获赠的医术整理成《痈疽异方》传世。
“药圣”李时珍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在诗中,青年李时珍向父亲表明继承家学从医而行的决心,终获父亲认可。在医药研究的过程中,李时珍参考历代医药书籍八百余种,肩背采药篓踏青山、攀峻岭、采草药、制标本,历时三十年著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对我国明代以前的药物学加以总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此为“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秉承家学谈允贤
明代著名女医谈允贤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是当地名医,祖母也十分精通医药。秉承家学的谈允贤十几岁时便“昼夜不辍”地研读医学典籍,在祖母的教导下研习医术,深耕于妇科疾病,与西汉义妁、晋代鲍姑、宋代张小娘子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医”。谈允贤将行医所得著成《女医杂言》传于后世,收载了31例妇科病案,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也是我国古代少见的专科医案书。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今天是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向传承一颗仁心救死扶伤的医生致敬,向面对疫情无畏执甲、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致敬,向至今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向您致敬,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