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出品的大语文神片,带孩子真正读懂中国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169886.html

米粒妈

“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为了把梦变成现实,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稻田。

在三百年前,明代的科学家宋应星,也有过同样的禾下乘凉梦。

宋应星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少年时期的袁隆平就读过《天工开物》,他最喜欢的就是其中的第一篇:乃粒。

这两位相隔三百年的科学家,在《典籍里的中国》现场,来了一次跨世纪的握手。

不同年代的伟人,有着同样为国为民的梦想。

米粒妈今天要安利的,就是这部央视的“难产”综艺《典籍里的中国》。

为什么说它难产呢?看看这张图就明白了

自从我跟米粒一口气看完这4集之后,米粒每天都要问我一遍有没有更新,这还真是一部让人着急的综艺。

央视出品,必属精品

央视出品,在米粒妈眼里就是品质的象征,我以前安利过不少央视出品的节目,错过的米粉儿千万别忘了收藏

《豆瓣9.4!央视一出手,就是大语文学习的范本》

《央视拍的大语文纪录片真是绝了!强推!》

《央视纪录片:把孩子养成仇人,是父母最大的失败》

《典籍里的中国》更新有点慢,4个月只更新了5集,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不过,更新慢是可以原谅的,毕竟像这样厚重又大制作的节目,时间也是品质的保证之一。

《典籍里的中国》官方介绍是这样的: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重点打造的文化类创新节目。节目以“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和书中蕴含的闪亮故事。

为了保证节目的权威性,节目组请了历史、文学领域的权威级专家学者现场讲解,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亲自担任艺术总监。

演绎历史故事的演员,都是实力与名气兼具的优秀演员,第一集《尚书》里,扮演护书人伏生的,是老戏骨倪大红。对,就是那个要喝手磨咖啡的苏大强。

以现代读书人身份出现的撒贝宁说:“真正和倪大红老师对上戏那一刻,突然让我忘了那是倪大红老师。”

所有细节都让我感觉到,仿佛真的是穿越千年,伏生对于《尚书》的那一份崇敬之情,那是他一辈子都要守护的东西。当时,眼泪一下子就涌出了眼眶。”

《典籍里的中国》把流传至今的典籍,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孩子们能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人物和精神,可以学历史,学文化,学传承,学做人。

节目是满满的知识点,拿第3集来说,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司马迁。

呈现出的经典故事“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等,都是历史和语文里的知识点。

学知识有很多种方法,但在知识点满满的同时,又让孩子体会到传承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国》格外精彩之处了。

放弃容易,坚持很难

典籍能留传下来,都历经了千难万险。

不管是典籍的著作者,还是传播者,都克服了重重困难,用毕生的心血诠释着:放弃容易,坚持很难。

第1集《尚书》,以伏生为主线。伏生的一生,都跟《书》(后称为《尚书》)息息相关。

伏生年轻时,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战争,藏书化为灰烬,只在伏生家还藏有一部《书》。

伏生为护《书》,和妻儿一起把书运回山东老家。路上遇兵劫,儿子为护《书》而死,妻子因此病故。

千辛万苦回到老家,老家也遭兵祸。伏生把《书》藏在老家的墙壁里外出避难。

十多年颠沛流离,到汉惠帝废除“挟书律”,伏生回到家乡,却发现藏书大多被毁,仅剩下28篇。

伏生哽咽着说:“我一生护《书》,未曾想,《书》却因我残缺大半,我愧对先人,愧对我逝去的妻儿。”

伏生的余生,在讲《书》中读过,他一生都为了《书》。这是使命,是责任,是他对历史先贤的敬意。

如果伏生在任何一个时刻放弃了,我们就看不到《书》,也无从领会先人的精神和力量了。

第3集《史记》,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人生中至少经历过两次大劫。

第一次,是汉武帝泰山封禅。

身为史官的司马迁理应陪同。但这个时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重,司马迁必须在忠和孝中做选择。

同样为史官的父亲告诉他:

封禅,是史官不能错过的千古盛事,我司马家一定要见证!

史官终将离去,青史终将永存!

司马迁尽了史官应尽的职责,却没有陪伴父亲走完最后的路。

第二次,是李陵之祸。

李陵被俘,朝中传言李陵投降背叛,司马迁替李陵申辩,汉武帝一怒之下将他下狱。

司马迁再次走到人生的选择路口:要么死,要么腐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未完成的史书,司马迁应该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死。

但为了完成他和父亲共同的心愿,他再次成了不孝之人。

他接受腐刑,顶着世俗的压力,和自己内心的煎熬,坚持著《太史公书》,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史记》。

第4集《本草纲目》,李时珍用近30年的时间完成约万字的巨著,却因印刷体量巨大,印刷成本高昂难以印刷成册。

为了让《本草纲目》流传,一辈子跟草药打交道,不善交际的李时珍,远赴京城找王世贞大人作序。

王世贞是谁?当时的文人高官,主宰文坛20多年,官至刑部尚书。

身无长物的李时珍,把本草纲目的书卷拿给王世贞看,王世贞觉得还不够精细,但也答应了待完善后会替他作序。

李时珍又用10年时间修订《本草纲目》,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呢?

王世贞作序称《本草纲目》是”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本草纲目》这才得以问世。

放弃很容易,坚持却很难。放弃了一身轻松,却难成大业。坚持下去,虽然很难,终将成就经典。

人有更高级的活法

在第2集《天工开物》里,袁隆平和宋应星的世纪握手让人动容。

米粒妈看这集的时候,袁隆平老人家已经去世。

看到镜头里的撒贝宁,对着袁隆平远去的背影说“您多保重”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

这一集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今两代人对人生的诠释。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书里有多生产技术和工具,配有张手绘图,记载了当时社会先进的工艺。

宋应星本是读书人,他曾高中乡试第3名,他又是个不寻常的读书人。

比起兄长的苦读,他更喜欢的,是跑铁匠铺、跑染布坊、在田里折腾。

宋应星曾和兄长好友一起进京赶考。赶考之路,历时五月,行程万里,这条路宋应星走了6遍。

他也曾踌躇满志,却屡试不中。但宋应星这万里路,可没有白走。

他看到世间万象,人生百态,他深入市井,求问农业和手工业的实用知识。

他回到家乡,专心侍奉母亲,整理书稿,这才有了《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里有这样一句话,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这场浩大的工程,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有的只有热爱,把实用之学发扬光大,造福百姓。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同样是实用之学。他用近30年的时间完成初稿,又用10年勘误,才有了这部药物百科全书。

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是一种人生选择,为老百姓谋福祉,同样是一种人生选择。

宋应星李时珍著书是热爱,伏生护书讲书是使命,司马迁著书是责任。

在《典籍里的中国》舞台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人物的选择,扮演历史人物的老戏骨们,也用他们精湛的演技,给我们上了一课。

在快节奏追求流量的今天,仍然有一批人,在自己的专业上精益求精。

扮演司马迁的王学圻,当他对着父亲行礼,沉重地说出“幸不辱命”时,仿佛司马迁的一生都在这4个字里。

这些先贤前辈,用亲身经历实践着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的,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

在追逐名利,随波逐流之外,《典籍里的中国》告诉我们,人还有另一种更高级的活法。

明知前方艰难险阻,为造福人类,为实现梦想,即使身如逆流船,也要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

个人简介:

米粒妈频道(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