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专记药物的书籍,但其实《新修本草》才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撰于显庆四年(公元年)。它的问世比纽伦堡政府于公元年颁布的《纽伦堡药典》(欧洲最早的药典)早年。
图片来源:网络《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或《英公本草》,共54卷。分为《药图》25卷,《图经》7卷,《本草》20卷,正文实际载药种,以记载药物形态、产地为多,兼述药效、别名等,为后世辨证药物提供基础依据。那当时为什么要编撰这一部著作呢?7世纪中叶,由于国家的统一,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更由于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断输入,使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而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由于陶氏编著时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来传抄改移所出现的错误,己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药物知识加以总结和整理,以适应医疗上的需要。当时任职于朝廷医药学家苏敬深感用药治病至关重要,特向朝廷提出编修新的中药学专书之建议。彼时,唐朝廷对科学文化甚为重视,很快即采纳此建议,并指定担任太尉的长孙无忌领衔天团大佬二十余人进行编撰,但主编还是苏敬,可以看出其的实力之强。
图片来源:网络当时这本著作只经过短短2年时间(显庆二年年—显庆6四年年)就编撰完成,主要得益于唐朝廷在人力,财力,物力,行政上的支持,且由数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员进行编撰。在20多名编撰者之中,有掌管医学的太医令,有担任皇亲医疗的御医,有掌管宫廷药物的尚药奉御和药藏监,也有熟悉经籍图书的弘文馆大学士与学士,还有通晓历史的太史令等。集中几方面专业人士在一起,集思广益,对编撰工作甚为有利。我们看看这二十余人代表人物:李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兼通医学)、许敬宗(宰相)、李淳风(天文学家、数学家、阴阳学说)、孔志约(医学家)、蒋季琬、许弘、许弘直、曹孝俭等。再如,为广泛征集全国各地药材,苏敬等人特奏请朝廷“普颁天下,营求药物”(《新修本草》孔志约“序”)。为此,朝廷专门通令全国各郡县,将当地所出产药物,连同有关记录及描绘的图样,送往京城长安汇总,供编撰者参考采用。《新修本草》它不仅较广泛地记载了全国各地的药物,采集了较多的用药经验,同时还吸收了一些国外的药物知识,蓖麻子、蒲公英、诃黎勒、郁金、胡椒、茵香、阿魏、安息香、龙脑香、沙糖等,都是此书新增药物。因此,它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唐代首创的全国药物大普查,对中药学之空前大总结。
《新修本草》影响力甚为广泛,《新修本草》经唐政府颁行后,很快在国内广泛流传。二十世纪初,在敦煌石窟中发现藏有唐代手抄的本书卷子本,抄写年代为“乾封”二年(),即本书编成后8年。要知道当时中国西北地区交通还不大便利,但《新修本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传到了该地区,可以看出本书受到重视和迅速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本书流传到国外也很早,公元年日本曾有田边史手抄的《新修本草》出现。据公元-年日本的《延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本书传到日本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备受重视。
图片来源:网络《新修本草》成书于多年前,因岁月的推移,其中“药图”与“图经”两部分在宋代以后失传了。“本草”这部分内容,原有唐代乾封二年至四年(-)手抄本珍藏于敦煌石窟内,但是,自公元“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相继侵入中国,若干国家各种身份的人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之中不少人采用不同手段破坏、掠夺、骗取了中国大量的珍贵文物。珍藏于敦煌石窟中的《新修本草》唐代手抄本,也在公元年被夺走!后来,上述唐代手抄本的一些残卷片断,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和法国巴黎图书馆中。而在中国,迄今所印行的《新修本草》,一为公元年清末兵部郎中傅云龙氏在日本获《新修本草》手抄本残卷予以模刻的影印本;一为年中国学者尚志钧氏的辑复本。
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残卷(来源:网络)法国巴黎图书馆残卷(图片来源:网络)唐朝,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过三个太平治世的王朝,其影响力席卷全球,范围涉及文化,经济,医药学等多方面。唐朝也编撰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于科学不懈探索与追求,无愧于当时领先全世界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