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八年四月底,明孝宗朱祐樘患病,喝下御医配制的汤药之后,孝宗皇帝的病不见任何好转,六天之后转为危重。
明孝宗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召来大学士刘健、李东阳和谢迁等人,安排身后之事。第二天,明孝宗死在乾清宫中,时年三十六岁。
明孝宗的死,令许多人感觉意外。王世贞在他的《弇山堂别集》里,对孝宗皇帝的死因作过细致的介绍。
最初,因为天旱无雨,明孝宗斋戒祈雨,其间偶感风寒。可能因为皇帝的病因比较简单,医院事的太监张瑜就有一些大意,没有按照正常的程序,医院的御医们共同商议处方。
医院的院判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的关系不错,但是这一次他也没有让他们仔细为皇帝诊视,直接就给明孝宗开了药。
服药之后,明孝宗的病一直不见好转。那以后,右通政施钦、太医院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旻等几个人又先后为明孝宗开药治病,可惜都不对症。明孝宗最初的小病慢慢变成一场大病,以至不起。
偶感风寒,就是感冒,是一种常见病。明代人对这种病的研究比较透彻,《本草纲目》中有一个治疗偶感风寒的方子:把脂麻炒焦,趁热擂碎,用酒送下,然后卧床保暖,微微出一些汗就好了。
明代医书《景岳全书》中对各类伤寒分析详尽,其中有“平散诸方”,辨别风寒感冒的不同症状,然后对症用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都是可以借用的好药方。
其中的“三柴胡饮”,用到了柴胡、芍药、炙甘草、陈皮、生姜、当归等药材,最适合肝脾阴虚、血少,偶感风寒的病人。
还有一种正柴胡饮,内中有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等。适合那些血气不亏,偶尔感冒的患者。
参苏饮,药材比较多,有人参、苏叶、干葛、甘草、陈皮、半夏等,一共十一味药,适合四季感冒伤寒、头痛发热、无汗、咳嗽声重、往来潮热的患者。
另一种柴陈煎,适合感冒风寒,发热同时伴有咳嗽、呕恶的患者。
明孝宗当时只有三十六岁,偶感风寒又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诊断症状之后,有许多现成的方剂可以采用。
显然,对于明孝宗的死,先后经手治疗的御医刘文泰、高廷和、施钦、方叔和、医士徐旻等人都难脱干系,尤其是最早参预的刘文泰和高廷和。
太监张瑜和刘文泰的关系很好。弘治十六年,明孝宗命令改修《本草》,具体工作医院负责,太监张瑜担任总裁。在这个过程当中,刘文泰与张瑜成为很好的朋友。
在那以后,由于张瑜的引荐,刘文泰得以“专侍禁中”,明孝宗或者后宫妃嫔有了什么疾病,全由刘文泰负责诊治。
所以,这一次皇帝感冒,最早由刘文泰出面一点都不奇怪。不过,刘文泰的处置显然不太妥当。
皇甫录在《皇明纪略》中说,明孝宗的风寒,是积热在内,而刘文泰等人错误地使用热剂。治疗过程中,明孝宗感觉极度口渴,想喝一些水,刘文泰等人坚决不许,“渴甚,索水执不可”。有太监献上甜瓜,明孝宗吃过以后,勉强可以说出话来。随后召见大学士,留下遗言。
《万历野获编》的说法也差不多。弘治十八年夏天,明孝宗“患热得疾”,而刘文泰错误地投以大热之剂,明孝宗服用之后“烦躁不堪”,很快去世。
这期间,因为孝康皇后平日里对张瑜和刘文泰非常信任,没有表示疑惑,当然也没有阻止,别人更不敢随便说话了。
御医之罪(之一)待续,于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