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婷匠心,深入骨髓的文化烙印

匠心,深入骨髓的文化烙印

文/林丹婷

我们需要了解来时的路,以便更好的走向明天。

——题记

当你手捧一本页,书名含有“典籍”“工匠”字眼的著作时,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想法?也许你会觉得这肯定是一本艰深难懂的书。

当你抱着这样的念头,翻开詹船海的《典籍里的中国工匠》时,在原来如此、涨知识了的惊叹声中,不知不觉,一章连着一章往下阅读,乃至手不释卷后。你会惊喜且由衷的感叹这真是一本妙趣横生,集文学、历史、科学、工艺知识于一体的中国古代工匠百科全书!

那么,你肯定会问,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人?

首先,这本书构思别具匠心、立意深远。自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至今,尚未有一本书籍如此系统而全面地为工匠立传写形。伐木、造车、制陶、锻铁、炼铜、纺织、造纸、印刷、筑堰、酿酒……一个个工种、一位位巧匠、一项项技艺,在作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下,逐渐清晰饱满。“工匠”不再是面目模糊的,弘扬“工匠精神”也不再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詹船海先生用一本有史有据、有血有肉的著作提升了工匠的整体形象,用事实告诉我们:工匠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工匠精神不仅过去,而且现在乃至将来,都会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典籍里的中国工匠》内容丰富,围绕一个主题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既有史实,又有为角色增添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可读性极强。当我阅读到《干一行,姓一行》时,已然兴趣盎然。原来“张”姓是由于黄帝的亲孙子挥发明了弓箭,被封“弓长”,世袭此职,又合“弓”“长”二字,才赐姓为张。而得此结论是据先秦《世本》、唐朝《元和姓纂》、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文献的记载考证而来。第一章《姓氏百工》继续写到:由职业演变而来的姓氏起码还有:屠(屠宰)、蒲(编织)、庖(厨师)、韦(制皮)、钟(制钟)、车(制车)、凌(制冰)等等。举我们华夏民族的例子还顺便列举西方人源于祖先职业的姓氏,如美国:贝克(Baker,面包师)、费希尔(Fisher,渔夫)、法默(Farmer,农夫)、克莱(Clay,制陶工)、巴伯(Barber,理发师)、伍德曼(Woodman,伐木工、樵夫)、韦弗(Weaver,织工)等等。读来不禁叫人拍案称绝,另有豁然开朗之感。讲《因冰块而获得的姓氏》先从现在“热狗”的天开始,引出诗经里的诗,从博物馆搬出“铜鉴缶”,请出考古学家,翻出《周礼天官冢宰凌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由吉普赛人带来的冰、与冰有关的美丽诗词……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串罗文学、历史、科学、工艺知识,叙述手法丰富,不拘一格,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将科学知识与工艺制作流程悉数阅览。

再次,《典籍里的中国工匠》语言幽默诙谐,用词纯熟精练。作者擅用反问句勾起读者阅读兴趣,试问当你看到这些标题:得心应手:一辆马车的“成功学”;如果穿越到古代,你该穿什么衣服?“绫、罗、绸、缎”你分得清吗?因一项发明而封侯的宦官;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为什么却上演了人生悲剧?酒祖是男是女?我想看到这些标题,很难不想一探究竟的吧?在书中,屡屡看到令我耳目一新的词语和句子,如讲锻磨匠修“锻”,用“踞坐”形容锻磨匠的修“锻”旁如无人,专心致志;说王世贞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序:他一口气排出三个颜值很高的比喻“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最后是本书结构。作者自序全书按主题而非时间分类,第一章《姓氏百工》掣领全书,全书具有先总后分的结构之美。但我必须说明,詹船海先生为了叙事清楚,便于读者间歇阅读,在不知不觉中便采用了章回体结构,使每一章相对独立又承上启下。围绕“工匠”主题章章相扣,似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有些章节文末出现的“且听下回分解”,熟悉又亲切,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很喜欢日本对工匠精神的定义,在日本,从拉面师傅、寿司店老板到顶级设计师、大文豪、大艺术家都能称其为巨匠。也就是说,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也体现在非物质生产领域。我总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得留下点什么,工艺(物质)也行、非物质文化(精神)也罢,以此区别于其他生物。理想信念的树立,大体上越早越好。这也是我在阅读《典籍里的中国工匠》时,常常冒出的想法,因为阅读着能工巧匠的故事,被他们的专注、标准、精准、创新、完美、人本的匠心感动的同时(读到第十章《时珍本草》时不禁潸然泪下),更坚定心中的理想信念。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每个人都应该阅读,越早阅读越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对于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尤为如此。我必须郑重地说一句:本书能潜移默化的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何践行工匠精神?马克斯韦伯有句话说得很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说我们只需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特长,或认为有价值的事情,精益求精、只问耕耘的投身其中。

这也是作者詹船海先生引为人生格言并身体力行践行着的。《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一书看似行云流水,书中典故仿若信手拈来,但其实作者毕数载之功,翻寻浩如烟海之典藉,抽丝剥茧、悉心求证,才有了这一部可当成工匠历史百科全书,可当成文学读物,亦可当成工艺类书籍阅读的宏篇巨著。

林丹婷女,广东省普宁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教师。系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协会员、广州青年协会会员、增城作协副秘书长及理事会成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