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现居北京,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很多人平时喝茶,听惯了龙井茶、大红袍、碧螺春、毛尖等名字,仿佛能闻到名字背后那一抹淡淡的茶香。
但并不是所有的茶都听起来这么顺耳,有的名字听起来很奇怪的,喝起来却是一种独特迷人的香气,富含自己独特的韵味。这些任性的名字背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扒一扒吧!
鸭屎香单丛茶
凤凰单丛的名种,可谓“大俗即大雅”。
历来凤凰单丛茶的品种和香型名字就很多,蜜兰香、黄枝香、肉桂香、玉兰香等,而鸭屎香的就是其中一个。
这名丛是原丛乌岽山引进,种在“鸭屎土”,其实是黄壤土。乡里人评价这茶香气浓,韵味好,纷纷问是什么名丛,什么香型,茶农怕被人偷去,便称是鸭屎香。结果“鸭屎香”的名字便传开去,茶苗也在凤凰地区扩种。
这款茶条索紧卷,乌褐有光泽,冲泡有自然的杏仁香味,香气浓郁持久,汤色橙黄明亮,山韵蜜韵独特悠长,回甘较好、耐泡。
狗牯脑茶
狗牯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产于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该山形似狗头,取名“狗牯脑”,所产之茶即从名之。
相传在清朝有个木商叫梁为镒流落到南京与一财主千金杨氏结为夫妇。刚巧杨氏精于制茶,夫妻二人返回梁为镒故乡,带回茶叶种子在狗牯脑山上开垦了小面积茶园种植,茶叶就叫“狗牯脑茶”。
鲜叶采自当地群体小叶种,每年清明前后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
经拣青复揉整形提毫炒干等工序加工而成。成品外形紧结秀丽,白毫显露,芽端微勾;有花香,泡后速沉,汤色清亮,滋味醇厚,叶底黄绿。
虫屎茶
提到"虫屎",许多人会联欢想到臭和脏,其实不然。
有一种虫屎茶,它带高雅的熟香,味浓略显甜,口味醇厚,汤色乌深,连饮数杯,绝无腻感、反而感到情绪昂扬。
虫屎茶又名"龙珠茶",是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处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喜欢饮用一种特种茶。
当地老百姓把野藤、茶叶和换香树等枝叶稍加蒸煮堆放在木桶里,浇上淘米水,让叶子自然发酵,其后散发的清香诱来许多小黑虫,当小黑虫吃完枝叶后,留下来的是比黑芝麻还小的粒状虫屎。把它放在锅上炒干,再按蜂蜜:茶叶:虫屎=1:1:5的比例混合后复炒,虫屎茶便炮制而成。
虫屎茶口味醇和,含有十八九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止渴提神、降压促消化、解毒消肿等功效。
白鸡冠
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
在武夷山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和武夷山公祠后山的茶树,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
制成的茶叶色泽米黄呈乳白,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
青山绿水茶
青山绿水是苦丁茶的一种,用木樨科女贞属小叶女贞的鲜叶加工而成的非茶类产品——小叶苦丁,主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它没有大叶苦丁那种强烈的苦涩味,又有绿茶的清甜,冲泡之后色泽碧绿。
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叶苦、味平、无毒、性寒,煮饮止渴明目,消炎利水”,具有清热解毒、降火消炎的功效。
花卷茶
这里的花卷,不是我们平常吃的馒头花卷中的花卷,而是湖南安化黑茶“三尖三砖一花卷”的一种。
按照重量来划分,一般有千两茶、百两茶、十两茶的区别。
千两茶呈圆柱造形,其重量合老秤的一千两而得名,每支茶一般长约1.5-1.65米,直径0.2米左右,净重约36.25千克。
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其体积和重量都是茶类中最大的,有世界茶王之称。
陈年千两茶因其在存放的过程中继续发酵,干茶色泽青褐泛红,陈香醇和浓郁,琥珀汤色明亮透彻。
千两茶渥堆发酵时,茶多糖类组分的含量和活性成分较高,不同酶的作用形成较短的糖链和肽链,更易被吸收,且生物活性更强,因此千两黑茶的降血糖效果更显著。
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因其形似佛手、名贵胜金,主产于永春县,是福建乌龙中风味独特的名品。
佛手茶成品特征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
佛手本是柑桔属中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而佛手茶是因为它的叶片和佛手柑的叶子极为相似,而且因为制出的干毛茶,冲泡后散出如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而得名。
冻顶乌龙茶
清咸丰年间,鹿谷人士林凤池赴福建应试,高中举人,还乡时,自武夷山带回36株青心乌龙茶苗,种在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
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居于海拔米的高岗上,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
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因其是按福建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制作,就称作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茶作为台湾知名度最高的茶,因其产量有限,所以也尤显珍贵。
讲了这么奇异的茶饮,下面就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各地的饮茶人在茶里加了哪些奇特的辅料。
西藏
酥油茶:西藏人民最喜欢往茶里面加入牦牛油和盐了。这种茶脂肪含量高,因而热量也高,可以帮助藏民抵抗喜马拉雅山的寒冷天气。
马格里布地区
薄荷茶:去过摩洛哥的人应该都知道,薄荷茶对北非人民有多重要。薄荷茶是用绿茶和薄荷叶烹煮的,加入了很多糖,从高处倒入一个精致的杯子里。在马格里布地区,如果客人拒绝接受主人提供的薄荷茶,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
巴基斯坦
努尔茶:在巴基斯坦,红茶与绿茶都比较流行,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努尔茶(NoonChai)。这种茶是粉红色的,加入了牛奶、开心果、杏仁和香料。
俄罗斯
果酱茶:俄国人喝茶,常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
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红茶中添加果酱,使红茶中充满果香,同时利用水果中的果酸,去除红茶中的涩味。冬天则有时加入甜酒,以预防感冒,这种果酱茶特别受寒冷地区居民的喜爱。
日本
抹茶:如果没有去过日本,那你很难欣赏到优雅复杂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受到了禅宗佛教的影响,最常用的茶叶是抹茶,即粉状的绿茶。
英国
什锦茶:斯图亚特(Stuart)王朝复辟之后,茶开始从中国传到英国。
茶几乎成了英国人最喜爱的饮料之一。他们常在茶里掺入橘子、玫瑰,有时加一块糖或少许牛奶。据说,茶中加入这些物质,就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了,更能发挥茶的健身作用。饮茶在英国分早茶、午饭茶、下午茶和晚饭茶。
美国南部
甜茶:美国南部的夏天非常炎热,这也是为什么当地的居民在很久以前就不喝热茶了。他们喜欢喝的是一种冰凉的甜茶,加入了大量的糖和冰,最适合在酷暑季节饮用了。
印度
舔茶:印度人吃饭时没有喝汤的习惯,但在饭后必须要喝杯香浓的奶茶。他们喜欢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喝茶的方式也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用舌头舔饮,可谓别具一格。
另外,绝不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
泰国
腌茶:泰国茶一般以红茶作为基茶,加入糖、浓缩牛奶(或脱水牛奶)、八角等香料,属于冷饮。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
腌茶,名为茶,其实更像是一道美食,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马来西亚
肉骨茶: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流行肉骨茶,它的口碑的确不俗。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一直以来上茶是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客人来家以后,一定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要站起来,用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住,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蘸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仅态大方,品尝茶和鲜奶都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奇特的茶饮,都不能拒绝主人的待客热情,要尽情的尝试,并转化成一种享受。
茶叶,无论多么奇特,却总是回味无穷!
1、茶源
举世公认,茶的原产地在中国,它是中国人奉献给全世界的饮料之一。
据考察,在云南曾发现树龄在年左右的人工茶树,它的发现为中国是茶叶最早的产地提供了充分证据。
《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是唐代被人成为“茶圣”的陆羽对茶起源的论述,历代都有人想否定它,但至今没有人提出证据。根据陆羽的说法,饮茶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专家学者考证,我国的茶行业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巴蜀之地。秦人取蜀亡巴之时,为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由此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巴蜀地区茶业就有一定的规模了。神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话人物“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
2、茶经
欲说茶经,不能离开茶圣陆羽,他是中国茶叶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陆羽,字鸿渐,别号季疵,自号桑苎翁。唐玄宗至德宗时人,约生活在公元—年,出家为和尚,在寺庙里始终干着杂役的苦差;但他一边读书,一边关心外面的世界。12岁逃出寺庙,到一家戏班学戏,他读书的情景被贬至竟陵作太守的李齐物发现,并得到他的帮助,才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文化。
以后又结识了礼部郎中崔国辅,在两位官员的帮助影响下,陆羽在22岁从家乡出发,经历了安禄山造反,长安动乱,陆羽游历逃难走过了川陕浙江杭州绍兴苏州无锡等地,研究考察了各地茶的种植加工饮用,同时认识了一批名人高僧,包括诗人耿湋,书法家颜真卿等。
陆羽经过对三十二州的茶事考察后,用了二十年时间写出了《茶经》初稿定稿,又经过五年,终于出版了这部至今被人称作“茶的圣经”的巨著。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十个部分,0多字,分别对茶树的自然生长,人工种植及土壤环境对茶叶的质量的影响,茶的药性,饮茶采茶的规律;采茶的工具;茶叶的加工;饮茶的器具;烹茶的艺术,饮茶的作用;茶叶的种类;饮茶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影响等方面做了系统阐述。
3、茶音
①先有茶树,无论陆羽的考察,还是当代人的发现,中国茶树最早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巴蜀时期,现存最早的一棵茶树高30米,径围1米多。后有“茶”字,清代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说“陆羽在,《茶经》中将“荼”字妄减一划成了“茶”字。
从草为“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为“cha”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字出《尔雅》。
②茶的读音
三国时(公元-年)已有记载,《邛州先茶记》(公元六世纪作)当时已有“茶”的读音,但未将“荼”字转换为“茶”字。“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和《尔雅》等书中,都是指带苦味的植物叶子、苦菜和苦茶叶。诗经中记载“谁为荼苦,其甘如饴”,后来人们分辨:苦菜为草本,苦茶为木本。汉代山西人郭璞在《尔雅?释木》中说:“早取为茶,晚采为茗(芽)或曰荈耳”。
③茶叶及茶字音的流传
公元4-5世纪,中国茶叶传至朝鲜至今朝鲜语中“茶”字和朝鲜语字并存。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年)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大批陪嫁物中,茶叶是一大宗。鉴于当时没有正式的“茶”字而用了“槚”(音甲)字,现存藏语中的茶音仍用“槚”。
公元五世纪,阿拉伯人从西北陆路边境以货换茶把“cha”的读音带到了中亚和欧洲、波斯、俄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的语言中,甚至葡萄牙语均为cha或近似音。
公元年,日本高僧空海禅师到中国浙江天台国清寺专修佛学,回国时把《开元文字音义》一书视为珍宝,带回日本,并译成《篆万文义》三十卷,成为日本国的第一部汉语字典,所以,日语中的茶字与汉语相同读音也是“cha”。
④饮茶文字记录
最早见西汉王褒的《僮约》,在这篇文字中,王褒给仆僮制定了这样的规定:最早见西汉王褒的《僮约》,在这篇文字中,王褒给仆僮制定了这样的规定:“烹荼尽具武都买荼”两项。“荼”字就是“茶”字的最早称呼。这几行字让我们了解制定了一个历史事实:汉朝的饮茶已经比较常见了。
据考古发现,在浙江、江西出土的文物中,已发现了汉魏时期的瓷质茶具。
唐代的饮茶是煎茶,茶要经过蒸青、捶捣、烘焙等工序,加工成扁圆的茶饼,饮茶时要碾碎,箩细,烧水,投茶,搅匀再分开到个人的茶碗中。
真正喝散茶,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加工及饮用方式,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记载了散茶的烹饮方法。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颁诏,不得制作代表精致茶的龙团饼,此后,中国人才喝上了茶的真味。
百舸争流名茶汇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更是名茶荟萃之地,据资料显示,目前有9大类,80多个品种。
按照茶叶的加工方式分:
1、不发酵——绿茶;在北京常见的有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文君绿茶、西湖龙井、竹叶青、信阳毛尖、碧螺春、峨眉毛峰等;在其它地区还有南京雨花、遂川狗牯脑、日照绿等等。共计47种,在北京常见的有7、8种。
2、微发酵茶——白茶;常见的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3、半发酵茶——乌龙茶;凤凰单枞、永春佛手、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大红袍等。
4、发酵茶——红茶、黄茶;滇红(产自云南)、祁门红(产自安徽)、浮梁红(产自江西九江),黄茶有君山银针。
5、花茶——以茉莉花窨制为主要特色,按照地名分为:金华、京华、苏州、福州四大类。
6、紧压茶——沱茶(又称之为后发酵茶),以七子饼、云南沱、重庆沱等为主。
7、黑茶——六堡、普洱、黑砖等。
8、苦丁茶——分为大叶苦丁、小叶苦丁两大类,产于海南广东等地。
9、雪茶-又名太白茶,生长于四川、陕西、云南米以上雪线上的高原。
还有茶的变种,如速溶茶,冰茶,茶饮料等等。
各类茶的大致统计:
绿茶47种,红茶7种,花茶4种,乌龙茶12种,黄茶4种,紧压茶4种,黑茶3种,白茶2种,苦丁茶2—3种。
天南地北说茶俗
客来敬茶,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待客礼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杯春茶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无茶待客,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缺少礼仪的做法;既不被人认同,也不一定被人理解。
各地茶俗的特点:
1、茶具的差异:
①江浙茶具的精致: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茶具以细瓷、紫砂或透明玻璃杯冲泡茶叶,茶盅较小,饮茶以细品、慢饮并佐以轻柔的音乐及安闲的环境;让人从里到外感到神清气爽。
②福广的奢华:
在广东福建朋友那里,饮茶一定要用成套的茶具;他们待客的功夫茶,从茶叶的讲究、茶具的消毒仪式、以及品茶的诸多手法,无不以奢华而著名。
③京城的品味
北京富贾或官宦人家,饮茶所使的器具称为盖碗,碗盖为天,碗托为地;主客同饮是为聚,主人端碗而不饮视为逐客;此风逐渐蔓延至官场。
南朝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载:有个叫陈务的人,他的妻子守寡带着两个儿子,日子过得很苦,但全家人都“好饮茶茗”,每次饮茶,这位母亲总要倒一些茶在房屋后院的一座坟上。她的两个儿子不耐烦,说“古塚何知?徒以劳役”;想把坟平掉,“母苦劝乃止”。
一天夜里,梦见一人对她的保护之恩和“佳茗受祭”表示感谢,并说要报答她,第二天一早,看到庭院里摆着“数十万铜钱”,于是“母告二子”“祷饮愈”。
故事虽怪,却反映了当时以茶作祭品的习俗。
再,自宋代开始,居家丧时,家人饮茶或以茶待客,不能用茶托(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宋人所著《品茶录》“种茶树下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意固有取”。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八记载“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可见这是很普遍而且很严肃的事情,但是定亲的聘礼,却叫做“下茶”。
平民增道品茶趣
1、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①撒拉族:
甘肃的撒拉族在娶亲日时,新娘经过的村庄中,娘家及她的乡亲们,尤其是妇女,要熬出好的茯苓茶热情招待迎送亲友的队伍叫“敬新茶”。
②蒙古族:
喝奶茶,将水烧开用刀切一块砖茶,放入锅里再放入鲜奶或奶伴子,再抓一把盐;再烧开后用碗盛上敬客;桌上还有炒米、奶皮子、馓子、手抓肉等等。
③白族三道茶:
客人进门,主人先烧开水,同时用一个小砂罐预热,适时将茶叶放进去,快速抖动,茶叶呈微黄时,注入少量开水,随着一阵脆响,青绿色的茶沫伴着茶香四溢,泡沫沉落,再加上开水斟入茶杯献客,每杯只有少许琥柏色“茶精”再兑些开水才能喝,再加开水煨一次,斟一轮,如此三番,称之为“三道茶”。其味“头苦,二甜,三回味”。
近年来恢复的云南马帮运输,把普洱茶炒出了天价,因其在跋涉了千山万水之后,茶叶在途中发酵,内地人觉得新奇,销售商和媒体的炒作让原本清香的茶,变了味儿。
2、宗教与茶
佛家种茶,饮茶创名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灵隐佛茶”,“普陀佛茶”等等;并且以茶敬佛,会友,待客。道家“品茶论道”;唐代诗人温庭筠撰写《西陵道士茶歌》描述了道家与茶的渊源。伊斯兰教禁酒倡茶,认为茶能给人以道德的修炼,使人宁静清心,“以茶待客”为其风尚。
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自利玛窦开始对茶有所研究、认识。威尼斯牧师勃脱洛在《都市繁盛原因考》中“中国人用一种药草煎汁,用以代酒,可以保健防病,并可免饮酒之苦”这里说的就是茶。
3、日常生活中的饮茶习俗
①茶具之用:
绿茶,一般应该用玻璃杯,以显示茶的色、香、形,水温不超过85度。
乌龙茶则一定要度开水而且每次加水也不能降低温度,茶具以紫砂壶为最。
花茶:盖碗,茶壶均可,但注意用茶壶沏茶待客时,壶嘴不能对着人(壶者,虎也;不吉利)。
红茶:喝时要预备茶点,有边喝边吃的饮法。
②品茶之谓: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味,方觉茶香扑鼻,舌有余甘。
中国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这也是茶文化、茶艺术的之中展现。
茶,世界上最伟大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