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书的命运看明清两朝的衰亡,我悟了

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清华北大里的那些理工科大神如果生活在古代会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想象不出来,不要紧,我接下来讲讲天才宋应星的故事,看看他的遭遇如何。

万历十五年,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巧合的是宋应星也出生在这一年,从记事起,他就是别人眼中的孩子,读书过目不忘,心思敏捷,才华过人。

此时的他应该不会想到自己以后费尽心思,然而再怎么努力都考不上进士,至死都只是个举人。

图1-《天工开物》书影

不得志的读书人许多,从古至今,没有一千万,几百万还是有的,宋应星也只是其中一个。

我们学过鲁迅的大作《孔乙己》,如今还能用孔乙己的故事来解读“躺平”,其实说起来孔乙己就是古代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大多数人的代表。

宋应星与孔乙己不同的在于,他没有绝对地躺平,更不会以酒消愁,靠偷窃求生。

他的路子和写狐仙故事的蒲松龄有些类似,不同点在于宋应星喜欢写科学技术文章。

1人生总要有点追求

年,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书出版,出版人叫涂伯聚,此人是宋应星的朋友,作者是谁不言而喻。

宋应星写《天空开物》有点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感觉。

他在自序中写道:

“伤哉,贫也!欲购其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膺真,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意思是说因为贫穷,买不了相关的资料,没有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商榷,如此条件下,只能写成这样了。

写书和写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写书不仅不能获得很大的名声,连金钱也得不到,而写诗不仅没那么费力气而且写得好时还能帮助自己的仕途。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宋应星不再攻读四书五经,以图将来做官光耀门楣,转而将人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农业、工业等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上,最终受苦受穷呢?

其实并非他不想走仕途,只是他和那些能上进士的人比,天赋还差了一点。

图二-明万历皇帝

他也曾五次进京赶考,也曾壮志凌云,指点江山,或许也说过“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每次落榜带来的沉重打击让他看清了自己。

是的,正如清华北大的许多理工科高材生那样,他们也未必在每个学科的天赋都高于他人,宋应星显然接受了自己在科举上水平有限的结果。

于是他开始寻找热爱的东西,他找呀找,去过了绿油油的田间阡陌,去过了糖厂看工人们的操作流程,去看了织布机的工作场景,终于发现农业方面的知识、工业方面的知识让他兴奋不已,他意识到这些知识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改变,他是深信这点的。

带着这样的信念,经过16年努力,50岁那年,他的书写完了,期间他担任某县教谕(官职)。

2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直到明朝灭亡,《天工开物》都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是实打实的滞销书。

但好书是不会被永远埋没的。

清初就有一个出版商发现了这部书的价值,稍微包装一下,作了一些宣传,不久一本畅销书就出来了。

同时期的畅销书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与这两本相比,《天工开物》知识量和科技含量那要高出许多许多。

地质学家丁文江评价说:

“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日本精英分子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