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本草纲目了吗这畊又是什么ge

最近刘畊宏的本草纲目毽子操大火,“今天,你本草纲目了吗”几乎成为“刘畊宏男孩女孩”们的基本社交语言。小编倒没觉得健身操有多魔性,只是这位明星教练名字里的“畊”字可把人绕得不轻。

#1

这个字是不是念作gēng?

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和耕什么关系?

#2

#3

不会是个多音字或者通假字或者就只是一个繁体字吧?

小小的脑袋,大大的问号,看来非得掏出我们的“尚方宝典”——《现代汉语词典》不可了。

原来如此!畊,同耕。古时候,这两个字可以替换,而在现代,“畊”是“耕”字的古字、异体字,在目前现代汉语的应用规范下,暂时是没法替换咯~~

不仅没法互相替换,“畊”还是被收录进《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异体字,在人名中出现也是极少有的,怪不得刘畊宏自己都要微博发文解释一番:

而关于“畊”这个古字的使用,《康熙字典》里倒是提过几处。

《玉篇》有“畊,古文耕字”;《晏子春秋·谏上》中有“今齐国丈夫畊,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又有《杨愼·丹铅录》“畊上声,唐六典论府兵之制云:居无事时畊於耕。以此证之,畊耕音义有别”。

《说文解字》中并未收录“畊”字,只参考“耕”字,“耕,犁也。”“古者井田,故从井。”耕就是犁地翻土,耕也接近井的意思,古代井也可指井田,作为先秦时期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而存在。

#4

“畊”又是怎么演变成如今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耕”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小编推测由于“耒”作为后来出现的耕种工具被广泛应用后,也有机会走入强大的汉字编造系统,但由于历代传抄字都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字形上千姿百态,传来传去,和“畊”字竟有了某种奇妙的连接,便出现了表意从事某种劳动的“耕”字,而它独独备受推崇为后世沿用,如此这般才成功替代“畊”成为主流。

下面几个“畊”字演变出的字形,倒是一个赛一个的俏丽呢:

楚系简帛:出土于楚国的竹简帛书的统称,是迄今所见最早成体系的毛笔书迹。字体形态有趣生动,此时还有田字的象形部首出现在“畊”字中。

传抄古文:汉以后历代辗转抄写的先秦汉字,它和出土的战国文字有所区别,以上便是“畊”字战国时期文字的传抄变异版本,我们可以看到“畊”字结构变得更多样了,连“耕”字也出现了。

小篆:又称秦篆,体现了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代替原来六国使用的大篆。此时“畊”已经旧貌换新颜,“耕”字同时确立了地位。

伴随字形的演变,可以看到“畊”字越来越端正、规范,最后演变成小篆,再由小篆到现在字典上我们看到的“耕”,这很可能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但“畊”字本身代表的朴素的农耕文化内核依然稳定而强大,“畊”字的自身所指——专心致力于某种事业,仍激励人们在各个领域不断深耕······

这个“畊”字,还是你原来知道的geng吗?你还见过哪些字形的“畊”或“耕”,不妨评论区分享一下?

编辑:蒋梦柳

编审:孙健

监审:周贤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